“道言,善男子善女人若心事龍王,書寫龍諱,觀想龍形,身懷龍威,依時供養,讀誦經文,奉以清水,可呼召龍王。
“吾聞,鄱陽位列五湖,浸潤天光,有真龍敖氏諱渚居水為王,建府稱制。
“吾言,今朝有喜,茲有黃海青陽龍君攜妃過境,應以大禮相迎。
“吾聞,儀之隆殺,視乎與禮者之尊卑。惟席有重器,堂列貴胄,而後禮乃成其大。是故:
“吾請,鄱陽龍王現見,與禮迎客。
“吾命,即為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敕令!”
道人音落而籙成,隨即,整個鄱陽湖都開始動盪起來。
地動山搖,水澤震盪。
大湖之上,浩渺雲煙蒸騰而起,遮天蔽日。
一股龍威法韻從湖底緩緩生髮,再隨著煙波騰空。同時,天上憑空生出大片大片的白雲,與湖上的煙波相連。
“昂——”
一道巨大的龍吟聲響徹雲霄。
雲煙翻滾,最後竟凝成了一個巨大的法相虛影,法相人身,立於大湖之上,披龍袍,戴冕冠,額生龍角,不怒自威。
————
遠方,觀禮雲樓上。
散原山副教主禎常道長臉上難掩喜色,他竟然真的將鄱陽龍王殘留在鄱陽湖底的法威遺韻給召出來了!那龍王的樣貌分明與宗中諸龍王畫像中的鄱陽龍王敖諸一模一樣!如果他不能大興淨明派,還有誰能?祖師讖語又豈會作假?
句曲山副教主能嶽道長眼放精光,這顯然是一道祈神法,而且是出神入化的祈神法。只知道他在存神法上的天賦舉世罕見,竟不知祈神法也這般厲害。而上清派,擅長的便是存神與祈神呀。嘿,仔細一想,他好像隔了很久都沒去山裡講法了,不按約行事,也是個不老實的,不行,這次事了,一定要請他再去山中,這次要多待一會。
閣皂山副教主聖應道長兩眼一眨不眨看著小筏上的道士,教他《洞玄靈寶升玄步虛章》才多久?聽聽這道章抑揚頓挫唱的多好,而且把靈寶科儀與「三光同天」、「祈神請龍」結合的天衣無縫,莫非真是天生的科儀靈童?興許,閣皂山也該學一學散原山和句曲山了,授他真經,再請他來山裡講經傳法或是開脈收徒。兩葛兄弟之宗,做起這些事來不比那兩家來得更輕鬆?
三清山副教主時通玄並不在乎周圍人的豔羨眼神,或許說他正享受著。老道士笑開了花,他想,明治山有這樣的弟子,即便自己壽元將近,去地下見祖宗,也可以把這個好訊息告訴祖宗了。
法駕上,黃海龍君愣愣看著鄱陽湖龍王的虛影,驚詫非常,這才多久?期間他還渡了雷劫,竟然已經將《太上洞淵神咒經》學會了?
而以此咒經祈神請龍對法力和念力的消耗又是何等的大,他竟然只拿來為自己做迎賓禮?
再說那鄱陽湖龍王,雖然只是雲煙凝聚而成,但並非只是幻象泥胎,而是像有真靈在身。只見龍王現世後,先是環顧四方,眼中彷彿有滄海變換。
隨後,龍王收回目光,又看向竹筏上的道士,龍王臉色忽地一變,眼中閃過神芒,又猛地轉頭看往鄱陽湖南岸的贛江。
龍王定定看了好一會,才轉過頭來,重新看向道士,他臉上顯露出笑意,低頭拱手道,
“領法旨。”
聲如洪鐘,遍傳四野。
龍王看向黃海國法駕,看向黃海龍君,眼中自然流露出欣賞之色,隨即,他高聲道,
“迎青陽君入贛!”
龍王話音方落,鄱陽湖便潮音四起,只見無數的游魚蛟龍從湖中躍出,彷彿載歌載舞。湖面上翻湧著波浪,波浪映著陽光又泛起粼粼的波光,水光扭曲變化,又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字,像是迎詞,像是歌章。
道士朝龍王作揖,行了一禮,他能感覺到,這位龍王看向自己時的眼神不是看一個施法人那麼簡單。至於原因,他也大概能猜出來一些,只是時過境遷,現在喚出來的也不過是龍王留在湖底龍宮裡的一絲殘韻而已,不必多說什麼。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科儀還沒有結束。
道士收小鼎、法劍,乘筏繼續前行。
青陽照川起身,顧邐也跟著起身,兩人對鄱陽龍王行了一禮。而拉車的九蛟幾乎要把頭埋進湖裡去,不敢抬眸看上一眼,只是默默跟緊前方竹筏留下來的水痕。
法駕繼續向前,三迎已過,前方便是三清山為會面盟誓而準備的法壇。
法壇是黃翡搭成,懸浮於湖面之上,有五階,每階九寸高,頂上放著一張青玉案。
在法壇的兩邊,有一座座白玉雲樓,這些都是應邀觀禮之人的坐席,閣皂山、散原山、兵鋒山、句曲山、廬山、四明山、羅浮山、金精山、明月山、贛州四大家……基本上,豫章有頭有臉的大宗以及和三清山交情深厚的宗門都來了,這次,還特邀了嶗山。
這些觀禮人的目光全部落在那個竹筏上的道士身上。
竹筏抵近法壇,道士抬腳,離開了竹筏,踏上祭壇,但他沒有繼續登高,而是站在第一階等候。
不一會,龍國法駕也到了。
蛟龍停在了法壇前,龍君走下玉輅,在水面上行走,步行來到了法壇上,與道士並肩。
道士先行行禮,並道,
“龍君容稟,我家掌教在山門前迎候,特遣小道先行在此迎接,並借大湖寶地與龍君訂盟。”
這樣的安排是仔細考慮過的,龍君上岸是要與三清山簽訂盟約的,並非是臣服投拜。按古禮,締結海誓山盟應該是要找碣石山、雁蕩山、嶗山這類的海邊靈山,方顯平等。只是海國心誠,記掛著三清山對顧逸父女的兩度救命之恩,這才願意上岸結盟。
海國誠意十足,三清山自然也要投桃報李,不能真讓人登門結盟。於是思來想去,便選了豫章境內的鄱陽湖作為迎賓之地與訂盟之地。這裡是五湖之一,陸上靈水,地方廣大,既能施展開迎賓科儀,也能好廣邀賓朋見證,而且也足以表達對海國的尊重,讓海國安心。
這些科儀都是跟海國商量過了,龍君自然知情。事實上,除了三迎之禮沒提前告知,龍君對上岸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是心裡有數的。
所以龍君回禮,
“仙山盛禮,辛苦經師。”
於是,兩人攜手邁步,拾階登壇。
來到壇頂,程心瞻與龍君背向站立,同時朝著兩邊觀禮之人行禮答謝。
兩邊雲樓上,樓中所有人都起身回禮,這可是三清山萬法經師與黃海龍君的禮,誰敢等閒受之。
隨即,兩人轉過身來,並肩走至案前。
程心瞻作為東道主,率先拿起案上的法香,點燃後拜天地四方,然後插在香爐中。緊接著,他拿出了一面青色的玉璧,玉璧上有字,他雙手捧璧,朗聲念道,
“歲在戊子,春分良日。
鄱陽為證,群仙共鑑。
三清山告於黃海龍國: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道門有教,濟度群生。吾山承三清之正朔,繼葛仙之法脈,六千載以來,弘道演法,除魔安民。今聞黃海有青陽龍君,德配乾坤,威鎮滄溟,澤被蒼生,功參造化,實乃水府之真主,四海之明王。
今蒙龍君垂顧,願結盟好,共扶正道,此乃天意所鍾,蒼生之福也。
現尊黃海青陽龍君為「廣濟普化龍王」,掛像于山。今後,黃海清山永為兄弟之邦,同氣連枝,互通有無,患難與共,齊證大道。
此誓如海!
伏願:
黃海龍國,浪平水長,國祚永享。
三清山,紀和合,謹書。
戊子年,二月十七。”
道士念罷。
黃海龍君心中一動,沒想到三清山給自己的尊號是「廣濟普化」,這還真是看得起自己啊。
龍君面上毫無波瀾,莊嚴肅穆,在敬香後也拿出了一面黃色的玉璧,玉璧上同樣篆刻文字,龍君捧璧,高聲念道,
“戊子新年,春分良辰。
靈湖為證,諸真共見。
黃海龍國告於三清山:
玄水有靈,潤澤八荒;龍族承運,護佑四方。吾國秉禹王之遺德,繼青龍之正脈,兩千年來,統御滄溟,調和風雨,福被黎元。今聞三清山有和合真人,道參混元,法貫乾坤,德配日月,功滿神州,實乃道家之宗師,陸地之仙真。
今蒙掌教垂青,願締盟約,共扶正道,此乃乾坤交感,萬物之幸也。
現尊三清山掌教和合真人為「太虛致一真人」,尊三清山萬法經師心瞻羽師為「通真廣弘先生」,立祠於海。今後,清山黃海永為昆仲之邦,同舟共濟,道法相參,休慼與共,齊登妙境。
此誓如山!
伏願:
三清仙山,仙運昌隆,道統長存。
黃海龍國,青陽照川,謹書。
戊子年,二月十七。”
龍君念罷。
一旁的道士一直專心聽著,當聽到黃海尊掌教為「太虛致一」時,他暗自點頭,和合而致一,這是萬法歸一的體現,心想黃海是花了心思的,然而下一刻,他便聽見了自己的名字。
道士太過驚詫,以至於在這樣的場合他都沒忍住,不禁偏頭去看龍君,給自己上先生封號?這在之前從來沒有提過啊!
黃海龍君嘴角掛著笑,並不理會道士,饒過香案,來到法壇邊沿,手捧玉璧,伸出壇外。
程心瞻見狀也連忙跟上,捧璧外伸。
兩人同時放手,墜璧於湖。
“撲通——”
一聲水響,兩岸雲樓掌聲雷動,龍國法駕奏響仙音。
鄱陽湖龍王見證了兩面玉璧沉於湖底,微笑著緩緩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