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鼓初鳴時分,濃墨般的夜色浸透了江陰縣學的朱漆門楣。
簷角垂落的冰稜如刃,寒芒在漸起的夜霧中明滅不定,將整座縣學籠在肅穆的銀輝裡。
縣學堂內,七十二盞琉璃燈,點燃了「燃藜」燈芯。
以江行舟、韓玉圭、曹安等為首的三十名新晉童生,在縣試發案張榜後,正衣冠,整襟帶,魚貫步入縣學大堂內。
他們還有一道重要的儀式尚未完成——承文廟文運,受才氣灌頂。
“即日起,爾等便是江陰縣學的童生!”
學政蔡巣負手立於明倫堂前,青色官袍上的白鷳補子隨風而動,淡淡道。
七八名皂靴衙役們列成一排,託著的檀木盤裡,童生文袍迭得方正如青玉,領口銀線繡著的墨竹暗紋若隱若現。
這童生文袍,乃是取材自文院豢養的“文心天蠶”所吐天蠶雪絲製成,可闢水火,是一件不錯的衣袍類文寶。
“本官今以江陰縣院君之名,賜爾等每人一件童生文袍。
穿此童生青衿,當知文心似雪。佩此童生玉令,須守道義如山。
自此刻起,諸位便是縣學同窗。
爾等肩頭所負非止筆墨!左肩擔著大週三百六十府稻菽炊煙,右肩繫著聖朝千萬載文脈薪火。
可爭鳴,不可相輕。
可砥礪,不許戕害。
若違此規無需聖裁,本官定嚴懲不貸。”
學政蔡巣親手將童生文袍,逐一授予眾位童生,冷肅的聲音說道。
“謹遵院君教誨!”
三十名新晉童生意氣風發,俯首朝蔡巣叩拜。
蔡巣是江陰縣的學政,更是江陰縣學的院君,也是他們以後名義上的恩師。
“今夜戌時三刻,星漢西流,正是破障良辰。
爾等在這縣學堂內,接受文廟才氣灌頂,突破童生第一劫——‘矇昧宮障',誕生文宮!”
蔡巣喝道:“諸生聽令,端坐蒲團,靜氣凝神,閉上雙目,神入識海!”
“是!”
眾童生們齊聲回應,紛紛盤坐於蒲團之上,閉目凝神。
他們透過大周縣試科舉考核,已經獲得大周聖朝官方承認的文位。
但在開闢出自己的文宮之前,尚未掌握童生真正的實力。
江行舟將一襲整齊的童生文袍放置身前,腰間懸掛童生令牌,端坐在縣學大堂內的蒲團。
他盤膝閉目,進入靈臺方寸之地——識海。
識海內,猶如鴻蒙初開,混沌無邊,渾渾噩噩,懵懵懂懂。
這便是矇昧宮障!有一塊[青銅簡牘],懸浮於這片混沌矇昧之中,散發出溫潤的光芒,上面顯示他的屬性,以及周邊童生的一些資訊。
很快,
他便看到自己變成了一個寸長文生法相——漂浮著的一小團清氣,略有少年的雛形,此乃每一位修行者都有的文魂。
它被這片混沌給包裹,沒有立足之地。
“這混沌無邊無際,矇昧原始!想要在這片虛空,開闢出一座文宮,太難了!”
江行舟暗道。
此時,
“大周科舉選材,文廟才氣灌頂!請聖人降下才氣,助童生破[矇昧宮障]!”
隨著學政蔡巣朝文廟方向一禮,一聲清喝。
驟然,
從縣學隔壁的文廟,青銅文脈鼎中,一連激射出三十道光柱,璀璨才氣從天而降,猶如垂落三千尺金瀑!細看,竟是江陰縣文廟積攢多年的才氣洪流——其金光間浮沉著《論語》的青鱗文鰩虛影,裹挾著《楚辭》香草瓊枝的芬芳。
縣學穹頂突然透明如琉璃。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