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文聖

第84章 府君問道,滿座皆驚!(今日完成8千字)

眾位案首聞言,眸中精光閃動。

能坐在這樓臺上,哪個不是江州府千里挑一的聰明俊才?這場穀雨文會並非府試正場,

但周院君的態度,卻可能直接關係到他們兩月後府試的前程——畢竟今歲府試主考之位,已由薛太守轉交到了這位院君手中。

府試文章高下,詩詞優劣,不過在院君大人的一念之間。

“請院君賜題!”

暨陽縣案首沈織雲率先起身,衣袂翻飛,執弟子禮叩問。

餘下眾人也是亦紛紛正襟拱手,目光灼灼望向周院君。

“大周文人,胸中才氣,其本源為何物?”

周山長的聲音如古井無波,問道。

頓時,

眾位案首齊齊變色。

才氣本源?

眾人相顧茫然。

自在私塾求學,蒙學開智以來,體內的才氣便如呼吸般自然存在——五歲執筆,便覺經脈間有清流遊走。十歲成誦,更感胸臆間文華流轉。

凡是大周聖朝的子民,無論男子,乃至閨中女子,開卷讀書即生才氣。

才氣充足後,考科舉,而晉升文位。

更奇者,就連山野精怪,它們捧讀詩書文章,竟也能在妖脈中催生才氣。

可這如影隨形的才氣,究竟從何而來?

他們在少年時,只覺才氣是天生便有。

而今被院君大人這麼一問,他們才驚覺十幾載寒窗,自己竟從未仔細去捫心叩問過,文道修行的最基礎玄機。

“才氣本源?”

裴驚嶷將手中茶盞輕輕一擱,聽到此問,雪白長鬚隨頷首動作微微顫動,眼底精芒乍現又隱。

“這?!”

在座的進士們眉頭微蹙,舉人們陷入沉思——才氣本源之問,看似淺顯,實則直指文道根基。

無論是潑墨揮毫,還是引經據典,皆需才氣為引,方能顯化一道道文術之威。

別說是舉人、進士,便是翰林院那群皓首窮經的老學究,亦常為此爭得面紅耳赤,甚至著書立說,窮盡一生,也未必能窺其全貌。

越是質樸的問題,越藏玄機。

這“才氣本源”之問,看似淺白,蒙童也能信口一二,實則深邃如海。

院君大人竟要六位童生案首作答,

這不啻於讓初試啼聲的雛鳳,去量那九霄雲外的天高!莫說尚未入道的童生,便是那些已登金榜的舉人、進士們,對這“才氣本源”怕也要斟酌再三,不敢輕言。

滿座朱紫頓時屏息。

“才氣本源?”

府城案首趙子祿眸光微閃,他心中驟然燃起一絲希望——這或許是他翻身一搏,扭轉頹勢的絕佳機會!如果能借此博得周院君的刮目相看,府試時,他未必不能翻盤。

雖對正確答案無十足把握,但是可以賭一把——縱然答錯了,也不會比現在的情形更糟糕。

“回稟院君大人!

才氣本源,出自大儒董生的《天授說》!”

趙子祿一咬牙,霍然起身。

他一整衣裳,神色恭敬卻不失沉穩,朗聲道:“才氣乃天授人族——是天地對人族的恩澤。

董生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數》上記載,‘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

這更可佐證了人族,乃天命也,當為這片天地之主!

才氣天授,乃是天理!”

他聲音鏗鏘,擲地有聲。雖是一介童生,卻隱隱透出一股不容輕慢的自信。

此言一出,眾童生案首都是驚訝,對趙子祿刮目相看。他博覽群典,竟然還懂這麼多!

“住口!你既不知,

未通聖賢微言,安敢妄加穿鑿,胡編亂造,曲解大儒文章!

大儒董生這篇《人副天數》是辨析天人相副的文骨,何曾有片語,討論才氣?

簡直荒唐!”

周山長眸中寒光乍現,厲聲喝道。

趙子祿遭此當頭棒喝,方知自己信口雌黃已觸怒院君,原本無比自信的臉色,頓時面如土色,縮頸垂首,再不敢置一詞。

“.”

堂下眾童生案首見狀,更是噤若寒蟬,低眉順目。

禮官領命,手執玉笏,肅立於樓臺之上,將周院君的問話,對著下方兩千餘名童生朗聲宣問:

“諸生童生、秀才,何人知曉——才氣本源?”

聲音洪亮,迴盪於城樓之下,引得眾童生們紛紛抬頭。

“但凡有答對者,皆可登此東城門樓臺,賜予一席座位!”

此言一出,臺下頓時一片驚訝,卻又寂靜。

眾童生面面相覷,眼中盡是茫然之色。

才氣本源?

這可不是詩詞文章,而是文道的奧義,絕非尋常的經義可比。

縱使是那些平日才思敏捷的童生,不懂奧義,此刻也如墜雲霧,無從作答。

就連城樓上那六位頂尖的童生案首,亦眉頭緊鎖,默然不語。

他們又怎知道?一時間,東城樓上下一片寂靜,唯有風拂旌旗之聲,無一人敢應。

見眾童生案首默然垂首,無人應答。

周院君目光微沉,心中略感失望。

才氣本源,乃是文道最淺顯之根基。

他雖為江州府的院君,文章未必冠絕天下,可論及才氣之渾厚、戰力之強橫,卻遠勝尋常進士。

他筆下,未必字字珠璣,卻因深諳文道根本,才氣生生不息,如江河奔湧,綿延不絕。

反觀那些文采斐然的進士,雖能作一手錦繡文章,卻因文道根基太虛浮,才氣易竭,往往難敵他一道字訣之威。

文道,可不在辭藻華美,而在悟透本源。

真正悟道之後,隨意一道字訣文術,威力皆可超越同輩文士!可惜,臺下諸生,竟無一人能答。

“罷了。”

周院君微微搖頭,目光掃過臺下六位童生案首,終是輕嘆一聲:二字出口,似有千斤之重,令眾位案首皆面露愧色,低頭不敢直視院君。

“爾等童生,終究是學識尚未入門,對此中奧妙,竟都無半分認知!”

周院君眼中既有失望,又含對他們的幾分期許,勸道:“文道修行,貴在根本。

爾等雖能作得一篇篇錦繡文章,卻不知才氣從何而生,終是浮萍無根,難成大器。”

他頓了頓,又道:“今日之問,望爾等謹記,回去好生專研。它日若能悟得其中三昧,可來尋本君論道!”眾位童生案首們聞言,皆若有所思,暗自將“才氣本源”四字牢牢記在心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