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未央宮大殿再次聚滿文武百官。
新官上任的太尉王允身著紫袍,腰懸玉帶,立於班首,臉上帶著幾分執掌朝政的威嚴。
“陛下,太皇太后!”王允出列躬身,聲音響亮,拱手道:
“如今董卓已誅,然其黨羽李傕、郭汜率殘部退入西涼,仍懷不臣之心。此等亂臣賊子的餘孽若不徹底清算,必為後患!臣懇請下旨,凡西涼籍,隨董卓參與過作亂官員、士卒,不論是否參與叛亂,一概株連三族,以絕根苗!”
“株連三族?”
殿內頓時一片譁然。
百官面面相覷,皆覺此法太過酷烈。
要知道西涼軍盤踞關中數年,牽連甚廣,若真按王允所言,怕是要血流成河。
就連一旁的曹操、袁紹、袁遺、董承、孫堅、劉備等一眾諸侯也是皺起了眉頭。
李昭則是看了看一副意氣風發的王允,倒是並不太意外,董卓在歷史上便是如此模樣與性格。
司空蔡邕眉頭緊鎖,當即出列反駁道:“王太尉此言差矣!董卓作亂,罪在首惡。其麾下多是脅從之輩,若一概株連,恐失民心。如今長安初定,當以安定為重,豈能如此殺戮,當分化瓦解,方為上策。”
“蔡司空太過迂腐!”王允猛地轉身,目光盯著蔡邕,大聲反駁道:“養虎為患的道理難道司空難道不懂?今日放過一個,明日便可能再生禍亂!董卓之亂就在眼前,難道還要重蹈覆轍不成?”
王允聲音凌厲,咄咄逼人。
“王太尉只知殺伐,不知安撫嗎?!”
蔡邕也寸步不讓,鬚髮微顫,大聲道:“天下百姓早已厭倦戰亂,若朝廷一味濫殺,與董卓何異?屆時人心離散,即便平定西涼,又能守得住這江山嗎?”
太尉王允、司空蔡邕兩人再次當庭爭執起來,一個力主嚴刑峻法以絕後患,一個堅持懷柔安撫以安民心,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殿內百官看的面面相覷。
就連曹操、孫堅等一眾諸侯看的都是目瞪口呆。
不過隨即一眾文武迅速分成兩派,有附和王允的,也有贊同蔡邕的,爭吵聲在朝堂上此起彼伏起來。
李昭立於一旁,神色平靜,彷彿置身事外。
待兩人爭得面紅耳赤,他才緩緩出列,拱手道:“二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依末將之見,可先將首惡李傕、郭汜等人列為欽犯,懸賞捉拿。至於其餘脅從,可暫免其罪,令其各歸故里,若有再犯,從重論處。如此既能震懾宵小,又不失民心,不知太皇太后與陛下意下如何?”
李昭這話說得兩頭討好,既給了王允臺階,又沒否定蔡邕的主張。
只不過,李昭這話並沒有得到王允的好臉色,因為這話在王允看來,明顯就是在和稀泥!
董太皇太后坐在簾後,目光在爭執的兩人身上掃過,最終落在李昭身上,笑道:“武睿侯所言甚是,便依此辦理吧。”
王允雖心有不甘,但李昭、太皇太后已發話,只得悻悻退下。
蔡邕也微微頷首,算是接受了這個折中方案。
只是經此一爭,兩人之間的政見不和已悄然滋生,殿內百官與諸侯也看得分明。
這新成立的朝堂,太尉、司空並非鐵板一塊,不過這也是朝堂經常看到的,他們也並沒有多放在心上。
就在此時,一名內侍匆匆闖入,雙手捧著一封奏章,高聲道:
“啟稟陛下,太皇太后,兗州牧袁術遣使上書!”
“袁術?”
眾人聞言皆是一愣,隨即眉頭皆皺了起來。
就連袁紹、袁遺面色都瞬間不好看了起來。
因為袁紹、袁遺並不在函谷關一線進攻,因此李昭特意對他們隱瞞了袁術的事情,他們直到知道聯軍竟然攻破了長安城,才後知後覺反應過來,只是,知道了袁術窩藏傳國玉璽,勾結董卓卻是驚怒萬分,憤怒不已。
而自函谷關之戰後,袁術便一直駐守洛陽,諸侯聯軍還沒來得及收拾其呢,此刻袁術突然上書,不知有何用意。
唯有李昭眼眸微眯。
聽著是袁術的事情,董太皇太后面色也是不太好看,示意內侍展開奏章,由黃門侍郎代為宣讀。
奏章中,袁術將張勳通敵之事全盤托出,聲稱自己被矇在鼓裡,毫不知情。又說軍中糧草因糧倉被焚所剩無幾,聽聞聯軍攻破函谷關、誅殺董卓,心中欣喜萬分,特來恭賀朝廷。
只是無奈糧盡兵疲,只能先率部返回兗州,待日後整頓兵馬,再聽候朝廷調遣。
通篇讀下來,袁術竟是將自己摘得乾乾淨淨,還隱隱透著幾分邀功的意味。
“一派胡言!”
王允猛地怒喝道,怒不可遏:“張勳乃袁術麾下大將,通敵之事豈能毫不知情?分明是他自己私通董卓,如今東窗事發,竟想將罪責推得一乾二淨!還窩藏傳國玉璽,此等不忠不義之徒,愧為袁氏嫡子!老臣懇請下旨,將其緝拿歸案,嚴加審問!”
王允當眾呵斥袁術,眾文武皆是騷動,眉頭緊皺,實在是袁術的身份特殊啊,朝堂上袁氏門生依舊不少。
“王太尉休要血口噴人!”
就在此時,袁紹與袁遺相視一眼,同時出列,臉色鐵青。
袁術再怎麼說也是袁氏子弟,王允如此當眾詆譭,簡直是沒把他們袁氏放在眼裡。
袁紹冷聲道:“袁公路是否過失尚且未定,但是,也在討董之戰中立下戰功,攻破伊闕關,殺破洛陽城,便是明證。如今僅憑一面之詞便要緝拿,未免太過草率!更何況,張勳已死,死無對證,誰能證明公路私通董卓?”
袁遺大聲也附和道:“不錯!我袁氏世代忠良,豈容他人隨意汙衊?王太尉若拿不出確鑿證據,還請收回此言,向我袁氏賠罪,不然,我袁遺雖僅是一個郡守也要與王太尉不能善罷甘休!”
袁紹、袁遺當庭懟王允!
一時間,朝堂上再次劍拔弩張,王允與袁紹、袁遺針鋒相對,爭吵不休。
百官們噤若寒蟬,誰也不敢插話。
這不僅是袁術是否有罪的爭論,更是朝廷與袁氏勢力的正面碰撞。
董太皇太后坐在簾後,眉頭緊鎖,顯然也沒想到會鬧到這步田地,她目光一轉,看向一直眉頭緊鎖,沉默的李昭,問道:“武睿侯,你對此事有何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又聚焦在李昭身上。
李昭沉吟片刻,拱手道:“太皇太后,此事確實事關重大。袁術身為聯軍副盟主,又有攻破伊闕關之功,若沒有確鑿證據,確實不宜輕易定罪。依末將之見,不如先派人前往兗州探查實情,待查明真相後,再做處置不遲。”
又是和稀泥的說法!王允聞言,臉色更加難看,正欲反駁,卻聽李昭對蔡邕又問道:“蔡司空以為如何?”
司空蔡邕眉頭微皺,沉吟道:“武睿侯所言有理。如今天下初定,當以安定為重,不宜再生事端。若沒有確鑿證據,袁氏乃是大漢名門世家,確實不該輕舉妄動。”
李昭、蔡邕兩位重臣都這麼說,再加上袁紹、袁遺虎視眈眈,王允縱有再多不滿,也不好再堅持,冷哼一聲道:
“最好袁術是不知,不然,便是朝廷大禍,老臣言盡於此!”
王允冷哼一聲,甩袖退回班列,看向李昭與蔡邕的眼神中,已多了幾分不滿了。
在王允看來李昭雖忠,但是老與他對著幹,蔡邕雖是大儒,但是手段過於懷柔,簡直魚腐!
董太皇太后見狀,連忙打圓場道:“既如此,便依武睿侯與蔡司空之言,先派人探查實情。此事暫且擱置,再議其他吧。”
一場風波看似平息,實則暗流湧動。王允與蔡邕的分歧,王允與袁氏的對立,都已在朝堂上擺上檯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