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峰頂登高望遠,一覽眾山小。
腳下的伏龍山,又名為“賽武當”。
便是因為其山體雖小,但主峰海拔奇高無比,賽過了武當主峰,故得此名。
孟傳的視線,掃過山下蒼茫大地。
冥冥之中,有種說不清道明的感覺,縈繞於身。
眉心微微發緊,思維高度集中。
這種感覺,不是頓悟,卻勝似頓悟!
好像天地在默然不語,悄然以山風傳達來情感,像是在催促他練拳。
孟傳不再遲疑。
他有預感,五行靈息拳破限,必在今朝。
五行拳勢在手中輪流轉換,光華綻放。
五行氣勢在周身變化莫測,流轉不息。
隨著武理和武道意志的提升,他對於拳勢的感悟更深。
已然不會做出,類似“引火燒山”之勢.
孟傳先前對於拳勢的理解,在於拳出無悔。
盡全力打出每一拳,最大可能帶動所有的氣勢迸發。
而現在,則是進階到了【拳意通明】境界。
先前他的武理不夠高,對於拳法的整體理解不到位。
主次關係上,宛若拳法高高在上,自己只能是在下面盡力駕馭。
如今隨著精神力青石之基,向【玄鐵之基】發生蛻變。
精神力與拳勢,有渾然一體的趨勢。
隨著更好的操控,拳法漸漸不再是被駕馭的外物,而是化作延伸的肢體本能。
金木水火土,五屬真氣調運而出。
結合武道之勢,拳鋒未動而五行靈機已自發輪轉。
金勢凝如實質的銳氣未出,木勢生機便自指節萌發裹挾;
水勢剛柔相濟裹住腕骨,火勢已沿脊樑竄上肩胛;
土勢沉渾尚未落地,孟傳頓時調來雷火,二氣已在足底交織成網。
除去五行相生,這樣的“相剋”,亦是一種更加高階的“拳法智慧”。
面對屬性衝突,常人大多都會選擇避開,但孟傳選擇迎難而上。
目的為何?
嘗試利用相剋之理,從而做到打五行拳時,“不著相不留痕”的境界。
這是先前在華山思過崖上,悟到的五行拳後續路線。
引動天地偉力,卻不留半分人為痕跡。
借用自然靈機,卻不著相留痕。
這便是更高階的形意派武理,他正在慢慢嘗試掌握。
時間走著,孟傳打了一遍又一遍。
精神根基的提升,貌似對於打拳的持久亦有加持。
經脈不停歇的供給氣血,絲毫不覺得疲憊,調息次數甚少。
不知過了多久,伏龍山的蒼茫地脈之氣竟隨呼吸節律震顫。
拳法渾然一體,拳勢收放間,山風自發避讓。
五行靈息拳,是脫胎於五行古武基礎拳,創造出的融會貫通之法。
即便是普通一流拳法,修行難度亦是不下於某些低階真功拳。
形意派打術,最講究“形韻相合”。
形是打拳時的外在體態。
包括姿勢、招式、身形、步伐等等。
韻則是武道家在行拳時的氣韻、神韻與拳腳合一。
體現為呼吸的頻率、勁力、真氣、武道之勢等等的運轉節奏。
以及拳鋒之上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武道精氣神。
二者相合,便是形意派打術的昇華。
打術,便是將拳法作用於實戰當中。
光是會練套路可不夠用,要能打,要能殺掉天魔!
孟傳手底下動作不停,藉著靈息拳,肆意宣洩對於打術的感悟領會。
身形經過【長空訣】的改善,愈發趨於行武之時最完美的姿態。
五屬之氣自五臟輪迴調轉,一拳揮動,第二拳的“相剋”便隨著意念順勢而出,無需繁瑣細想。
他的心念在引領著整套拳法運轉。
鎖定目標、判斷局勢,進而驅動身形發勁調氣。
這便是“以意導氣、以氣催力。”
日頭緩緩有些歪斜。
孟傳如此練拳,不覺時間飛逝。
一邊肝靈息拳的熟練度,一邊還在研究華山賀祖留下的真韻。
甚至還能對自己的打術進行改善,可謂是“一魚三吃”。
這樣做先不談難度高低,光是費腦子的程度。
精神根基還未提升時,他就做不到。
孟傳頗為感慨,怪不得師父在武道大師之時,就能創造那麼多強悍拳法。
這與他“先天神滿”脫不開關係。
師父尚且精氣差些,若是佛門無漏神僧,該有何等風采
孟傳羨慕了,沒想到還未晉升玄鐵之基,就有如此大的改變。
他心中對於仙淚之金,以及佛門心經咒的渴求,再次上升了一個臺階。
將這些心思收回,隨著收勢站定,這門拳法悄然破限。
至於五行武理的不著相不留痕蛻變,以及打術的昇華,還需要日後勤練才是。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