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星曆史上,《永樂大典》的修撰,前後一共歷時了五年。
而王羽要修撰的這部元始大典,指定要強於《永樂大典》,畢竟,天啟之浩瀚,遠盛於明。
所以,修撰的時間也一定要長於修撰《永樂大典》。
元始大典的修撰,可不是王羽僅僅只是為了面子工程,而是為了讓元始年間真正留下一些對於後人有用的東西。
故而,元始大典的修撰,王羽可以容忍他們其他的,但卻不能容忍他假大空。
也就在王羽計劃修撰元始大典的時候,同樣是在元始三年的十一月,來自北域高原上的使團到了。
這次高原使漢的使團,帶隊的藍星曆史中吐蕃數一數二的名將,唐朝時期吐蕃政治家、軍事家噶爾·赤正贊卓,又叫論欽陵。
薛仁貴一生之中惟一一場戰敗,就是倒在了論欽陵的手中。
論欽陵來使大漢沒別的,就是為一個求親。
在離天京城西還有大概一里遠的地方,大漢派來與高原使團接觸的外交官員終於出現。
之前沿途接待的官吏,只是負責將高原使團帶到天京來,保證他們這一路上可以暢通無阻。
不至於在半路上,被沿途的大漢關卡卡在那裡,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外交官員。
雙方一見面,為首的一個年輕官員就衝高原使團的論欽陵等人抱拳行禮,道:“歡迎使者來訪,吾是鴻臚寺典客丞王多金。”
王多金本為沙河郡守,在他擔任郡守的這兩年,他的政績,不至於說差,但頂多也只能說是一箇中規中矩。
至少,在同一屆官員之中,確實是顯不出他來。
而且,在擔任郡守的這兩年裡,底下的百姓沒有變富,反倒是他依靠這八面玲瓏,利用一些政策,和一些商人打好了關係,得到了不小的孝敬,自己的腰包倒是鼓了不少。
不過,雖然他自己的腰包鼓了不少,但在這其間,肯定是有些不規範的事情,但要是說他有什麼大罪的話倒也遠遠不至於,頂多也就是小問題。
故而,王羽乾脆將他降了降品級,同時也調回了中央。
以他這八面玲瓏的性格,在鴻臚寺之中,確實比他當一個郡守更適合他。
反正,對於宗室出身的王多金而言,地方上的歷練對於他今後的政治前途來說,並沒有其他人那麼重要。
畢竟,宗室出身的他,基本沒什麼可能進入到六部之內,更加不可能成為六部高官。
大漢官制之中,鴻臚寺作為九寺之一,設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
其下領典客、司儀二署,下設丞二人,從六品上;主簿一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上。
凡有外使來京朝見,鴻臚寺負責辨其高下之等,並以此來決定接待的規格。
如果要是金帳王庭或者是皇朝級別的勢力來使的話,那自然是作為鴻臚寺卿的蒯通親自招待。
但是,如果是高原使團的話,也就頂多讓下屬的官員出個面。
畢竟,現在的高原,依舊還是落後的代表,如同是曾經的南蠻。
而且,現在的高原,內部還處於一個分裂的狀態。
這世界,想要爭取多大的面子,必然就要擁有多少的實力。
現在的高原,明顯實力還不足夠。
“多謝幾位相迎!”
在見到了大漢派出前來迎接他們的官員之後,高原的這些人也不敢脫大。
如今的大漢,坐擁十道之地,且多為富戍之地,已經是一個標準的皇朝級勢力。
在中原之中,和大霄一樣,已經是名列準一流勢力,僅在楚、武、魏這三大皇朝之下。
但大楚,如今已經青黃不接,再過十幾二十年,軍方連個像樣的人物都拿不出幾個了。再加上文武失衡,內部的問題已經一大堆。
大魏向來都是出了名的內部朝堂混亂,自我消耗嚴重,十成的力氣能不能發揮出五成都不知道。
前線打仗,後面拖後腿在大魏裡面那都是正常現象,也正是因為如此,近幾十年以來,大魏的戰事是打得最為拉胯的。
老牌的三大皇朝之中,目前能夠看一看的也就只剩下一個大武了。
使團最主要的幾人,一個個下了馬,雙方相互問好。
在王多金的引領之下,以論欽陵為首的高原使團暫時入住了鴻臚寺所屬的一座驛館之內。
以論欽陵為首的高原使團,雖然因為他背後的勢力並不是什麼大國,受到的接待的規格也只是中下程度。
但是,該給的禮遇還是要給的。要不然的話,丟的還是他們大漢自己的臉面。
來自大漢特有的美酒,在一隊鴻臚寺侍者端上來的時候,聞到這濃厚的酒香,論欽陵覺得他的整顆心臟都跟著晃了一下。
高原寒苦,尤其是論欽陵他們在這異世天啟所生活的雪域高原,比起他們在藍星之中所生活的青藏高原,這個生存條件更加的艱難。
同樣的高原地帶,而且,雪域高原與青藏高原一樣,平均海拔都已經奔四了,晝夜溫差嚇人的很。
關鍵是,異世天啟的雪域高原,可是處於天啟的北方,換算到藍星的話,都已經跑到俄羅斯那裡了,可想而知,這個區域的溫度。
到了冬天的時候,零下幾十度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他們的生存條件,比之南蠻還要更加不堪。或者說,整個天啟之中就沒有一塊地方的自然生存條件,是比他們還差的了。
正因為高原尤其是冬天的時候氣溫低下,故而,高原中人愛酒,好飲烈酒。
當然,出於對方的糧食產量,底層的人可喝不上什麼好酒。
論欽陵也是一個愛酒之人,亦是一個懂酒之人。
這酒香,他一聞起來,就知道不是什麼烈酒,至少,對於高原來說不是什麼烈酒。
可是,相比高原除了烈沒有其他特色的酒,這種酒卻別具一格。
它從那隻精美的酒壺裡潑濺出來,澄澈的液珠,灑在了光可鑑人的金色地面上,洇開一小片深色的、不規則的印跡。
作為接待外使客院,地磚每日都由宮人跪著細細擦拭,光潔如鏡,能清晰映出人模糊的倒影。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