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殷子煜前來,一則是鎮元子在西遊路上,二則鎮元子是地仙之主。
鎮元子這個地仙之主,可不是地仙,天仙,玄仙,這個級別上的地仙,而是地仙界。
也就是說,地仙界散仙之首,說白了就是四大部洲散仙之首。
其他人不具備代表地仙界,鎮元子具備,鯤鵬只能影響北冥妖族,冥河有屬於自己的阿修羅界,西王母則是女仙之首,不過現在被瑤池取代。
鎮元子與世同君,地仙之首,這是道祖親封的,並且沒有被替代。
殷子煜前來五莊觀,最直接的目的,則是在五莊觀定下自己量劫要完成的目標,也就是向眾生傳遞自己的核心綱領。
並且在論道之中論證信仰可能要出現的問題,靈氣修煉跟信仰修煉的優劣性,讓三界各方產生思考。
而鎮元子的五莊觀是最重要的一環,並且闡述自己的核心綱領,引起鎮元子跟三界散仙的支援,因為三界散仙代表了眾生態度。
三界的凡人雖然多,但是他們不具備代表眾生態度的權力。
而鎮元子的身份,有些類似於三界的意見領袖,故而才需要跟鎮元子論道,殷子煜知曉,自己若是來,則佛門必然派人來。
鎮元子原本量劫封神,但是悟空四人到來鎮元子要還因果開啟山門,鎮元子開啟山門殷子煜隨之到來,殷子煜到來則佛門不放心必然派人來。
這便是此次過程所在。
殷子煜見鎮元子與觀音皆皺眉沉思,當即說道:“大仙歷經太古、上古漫長歲月,對於太古之事想必清晰明瞭,還望大仙不吝賜教。”
鎮元子聽後不由的幽幽一嘆,目光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那遙遠的太古時代。
對於這樣的大神而言,太古的美好可謂是午夜夢迴都回不去的美好。
現在殷子煜談及此事,鎮元子頓時本心深受觸動。
鎮元子緩緩說道:“太古之時,渾沌氣息尚未完全消散,天地間先天靈氣極為充沛。彼時的修士,可直接吸納這些濃郁的靈氣,用以淬鍊自身的肉身與元神,一心追求與道合真之境。在那樣的環境下,修士更容易感悟天地間的規則奧秘,甚至憑藉自身領悟自創修行體系,可謂是得天獨厚百花齊放。然而如今,時過境遷,先天靈氣已然不存,後天靈氣亦是匱乏不堪,如今之三界,遜之遠矣!”
觀音菩薩聽後,立刻介面道:“正是由於如今天地的這般景象,靈氣稀缺,而世間生靈卻日益增多。倘若三界眾生皆以靈氣修煉,那麼這有限的靈氣資源必將迅速枯竭,三界也會因之崩潰瓦解。唯有我西方所倡導的信仰之道,方能拯救三界,使三界不致因靈氣枯竭而走向毀滅。若不如此,三界必將陷入靈氣耗盡、最終崩滅的絕境。”
殷子煜聞言,淡淡地看向觀音,說道:“莫非菩薩不覺得,這信仰之道實則是飲鴆止渴之舉?”
觀音菩薩微微一笑,神色從容地回應道:“道友此言,未免誇大其詞了。何以說是飲鴆止渴?這眾生日益增多,以福德定輪迴,眾生有願力可讓仙神無需再吸收天地靈氣,豈不是兩全其美?”
一旁的孫悟空看著三人你來我往地談論,只覺得如墜雲霧,一頭霧水。
孫悟空完全聽不懂這些高深的言論,卻又不甘心就此放棄,只能強行聽下去,直聽得抓耳撓腮,卻依舊一無所獲,心裡愈發焦躁。
但孫悟空生性好強,又不敢貿然發問,生怕一問就顯得自己無知,有失齊天大聖的威名。
就在這時,豬八戒晃晃悠悠地走進來,孫悟空彷彿看到了救星,立刻一把揪住他,急切地問道:“八戒,他們說什麼靈氣、信仰,還說拯救三界,到底是啥意思?”
豬八戒憨厚地撓撓頭,說道:“猴哥,依俺老豬看,或許說的是修煉方式吧。有的人靠吸收靈氣修煉,有的人則依靠信徒的供奉之力修煉,他們這是在爭論哪種修煉方式更好。”
孫悟空聽後,頓時恍然大悟,然後不假思索地插嘴道:“哎呀,何必為了這點事兒爭論不休。俺老孫覺得,願意用靈氣修煉的就用靈氣,菩薩你能得信徒供奉,就用信仰修煉唄。幹嘛非得分得這麼明白?”
三人聽了孫悟空的話,不禁齊齊看向他,一時間都有些無語。
眾人所爭論的,乃是關乎三界未來走向的大勢,又豈是單純的修煉方式那麼簡單。
殷子煜聽後目光如炬地看向觀音菩薩,毫不留情地反駁道:“菩薩所言,看似有理,實則信仰修煉弊端重重,不堪細究。”
觀音聽後立刻說道:“道友可知,如今這三界天地,靈氣匱乏之象日益嚴峻。且看那山川大地,靈脈枯竭,莫說是先天靈氣,後天靈氣愈發稀薄。眾多生靈慾求修煉,卻因靈氣不足而舉步維艱。而信仰修煉之道,卻能另闢蹊徑,信眾以虔誠之心,向信仰物件供奉願力。這願力,能為修行者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對於那些沒有洞天福地,難以獲取足夠靈氣修煉的生靈而言,信仰修煉無疑是一條希望之路。如今的洪荒已到了不可不變之時,莫非道友要阻礙這天道大勢,做著這逆天之人?”
不管如何,觀音都必須要強調信仰修煉的正確性,順應大勢拯救三界的道德至高點。
這論道,論的乃是這西遊的正確性,合理性,不可辯駁性,也就是大勢必須要辨明白。
更何況是在鎮元子這位三界散仙意見領袖面前來辨。
殷子煜聽後帶著深邃的目光說道:“菩薩所言的確是適應靈氣衰減的大勢,然而一旦信仰修煉席捲三界,演變下去則會出現一種局面。仙神高高在上,將凡人視作驅使奴僕,只需些許神通仙靈,便能引得凡人盲目崇拜,為其供奉香火願力。”
“而凡人投機也將利用仙神,乃至是挾持仙神。一旦仙神未能滿足凡人私慾,或是在某些災劫中未能及時庇佑,凡人便會心生怨懟,甚至放棄信仰。如此相互利用、彼此挾持的關係,當真是拯救三界正途?”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