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寬道:“第一個問題,當然是晉代寧三藩對此事如何想,是否會強烈不滿?若朝廷因此讓晉代寧三藩離心離德,是否值得?”
朱雄英道,“朝廷早在皇爺爺在位確立海外建藩制度時,便定下規矩,諸蕃立國前二十年,除非皇帝特許,否則領土不得超過方圓五百里。”
“此外,晉代寧三藩準備攻打英格蘭前,也曾就此事詢問過朝廷,朕跟他們說好了,三藩可以攻打英格蘭,卻不可取之為國土。”
“當然,將來朝廷拿到英倫三島後,也會給與三藩一定好處。譬如,三藩在攻打英倫三島時繳獲的財寶,便算是第一樁好處。”
“待將來,三藩還可以各在英倫三島獲得一個港口,可低價租借百年,這則是另一個好處。”
“除此外,將來朝廷分封新的藩王到英倫三島,也會在後面對三藩進行一定補償,或者幫助他們作戰。”
聽此,劉寬才知道朱雄英對英倫三島是早有圖謀,並非臨時起意。
他道,“既然陛下與晉寧代三藩早就此事商量過,那自是沒問題了。不過接下來還有第二個問題:陛下準備分封哪兩位藩王到英倫三島?他們若不願,朝廷總不能強行指定吧?畢竟此例之前未有的。”
朱雄英笑了笑,道,“老師放心,人選肯定是有的——其一是二十皇叔韓王,已經和允炆一般,積攢夠了軍功,將要選擇封地了。”
“我跟他談過,他願意去英倫三島建藩。再次便是二十一皇叔沈王了,他雖然軍功還差些,但同樣同意到英倫三島建藩。”
“屆時,我準備在如今的蘇格蘭地區劃出一部分作為新的海外都司,而兩位皇叔則分別在原來英格蘭、愛爾蘭大概的領土上建立藩國。”
以如今的形勢看,如果藩王在英倫三島建立藩國,將來很難向外擴張。
因為他們的擴張方向除了歐洲大陸,便只有非洲、美洲了。
再加上二十年之期的限制,等將來他們向歐洲、非洲、美洲擴張時,只怕想找到合適的海外領地頗難。
但既然韓王、沈王都被朱雄英說服了,劉寬自然不會多事,當即道:“韓王、沈王兩位殿下若願意到英倫三島建藩自是好事。”
這時,朱雄英又感慨道:“其實目前咱大明藩國在海外軍事實力頗為強橫,戰事不說無往不利吧,但勝率也很高。”
“唯有在歐洲的教化方面,還是差點意思——歐洲諸國之人語言到底與我們有太大差異,又受以計都教為核心的文化思想影響上千年,想要歸化著實不易啊。”
“也虧得歐洲夷人趨利慕強,倒是讓漢話在歐洲諸蕃推廣得不錯。”
劉寬聽了笑道,“咱們漢話本就是比歐洲諸國語言先進、高明得多的一種語言。”
朱雄英一聽來了興趣,問:“哦,老師可否舉例說明一下?”
劉寬道:“咱們漢語屬於象形文字,也即是表意文字,而當今西方諸國的文字,如英語,則屬於表音文字。”
“西方諸國的表音文字大多都是由拉丁字母演化而來的,以英語為例,在後世有二十六個字母,然後用這26個字母組成所有單詞,再由單片語成句子,看起來似乎很方便。”
朱雄英聽得下意識點頭,覺得確實挺方便的。
劉寬卻話語一轉,道:“但是,這就意味著,當世界迅速發展,不斷有新鮮事物出現時,英文就必須透過建立新的單詞來表達該事物。”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