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王牌飛行員

第574章 擊毀2架Ki36,甕中捉鱉與空襲後勤線

方文駕駛著炮艦機飛了過去。

同時也用機械感知對敵方飛機進行細緻觀察。

立川九八式直接協同偵察機,又叫做 ki-36。

它的出現,是為了替代以往的老式雙翼偵察機而研發出來的機型。

其有前後兩個座艙,前艙為駕駛員,後艙為偵察人員,針對地面情況進行航空測繪、地標標註等軍事偵察行為。

其時速350公里小時,不屬於高速戰機行列,但速度比炮艦機快。

而它的武器系統呢。

機頭右前方有挺 7.7毫米固定機槍,後方有旋轉式 7.7毫米機槍 1挺,分別由飛機上兩人操作。

方文給其一個評價。

典型的薄殼廉價飛機,要速度沒速度,要防禦沒防禦,說好聽點是偵察機,說難聽點是低成本空軍產品。

正是因為它便宜,所以吉田之前發來的情報中說,陸軍正準備加大訂單。

看著遠處飛來的炮艦機,兩架日軍偵察機立即選擇應戰。

一年的交戰時間裡,泰山航空的炮艦機逐漸嶄露頭角,對於它的各方面情況,日軍陸海空航空兵都進行過細緻的研究。

在日軍航空教官的分析中,炮艦機擁有能抵擋現役武器射擊的防護擋板,並且以對地面攻擊為主,是專門針對日軍設計的。

但它的靈活性差,速度慢,也是明顯弱點,因此,日軍航空隊中的案例教學中,明確指出,一旦發現炮艦機,首先要嘗試使用狗斗方式貼身纏鬥。

所以,這兩架偵察機做出的反應是沒錯的。

但可惜,他們遇到的是駕駛炮艦機的方文。

啟動機械感知狀態的方文,即便是駕駛炮艦機,也有把握對付面前的敵人。

畢竟這架炮艦機是經過改造加裝了航空火箭彈發射巢的。

有了航空火箭彈發射巢,就等於炮艦機飛行員擁有了主動進攻的手段,而不是以前那樣需要環繞式飛行,只能由機載側面機槍機炮進攻的方式。

機械感知狀態下,結合電視火控裝置,方文已經開始用異能進行人工鎖定製導。

他的手指按在火箭彈發射巢的操作握把上,用細微精密的操作調控發射巢射向射角。

前方兩架日軍偵察機,突然左右分散,並沒有選擇硬碰硬。

這一突然變化,讓方文原本即將發射的動作取消。

顯然,這兩架日軍偵察機,是準備用狗鬥戰術,繞後攻擊了。

這種狀態下,只能暫時放棄發射,將戰鬥的節奏拿回來。

他控制飛機機身側偏,突然降低高度。

藉著空間差的變化,讓兩架偵察機的狗鬥戰術暫時失效。

面對如此情況,兩架日軍偵察機連忙轉向,試圖重新追殺。

他們這麼做,卻正好在方文的計算中,由此這場戰鬥的節奏將會被方文主導。

隨即,他下達了一個命令。

“目標在上方30度,機槍手自由射擊。”

龔修能和另外兩名機槍手立即轉動艙內槍炮搖桿,將航空機槍和機炮的射向調整為仰角,然後眼睛緊盯著上方天空。

飛機的影子一閃而過,機槍手們連忙扣動扳機,並轉動槍身追隨著敵機軌跡掃射而去。

傾瀉而出的子彈和機炮彈射向空中。

可惜這種移動目標,遠比地面固定靶要難以命中,一道道彈痕掃過,卻沒有擊中敵機。

而日軍戰機後面的觀察員,卻操作後方機槍向著炮艦機掃射而來。

“噠噠噠”的子彈瞬間掃過炮艦機的機身,裝甲板上濺起一串火星,卻沒穿透那層加厚的防護鋼甲。

“不要慌,他們囂張不了多久了。”方文沉下心,將機械感知徹底鋪開。

瞬間,兩架 ki-36的螺旋槳轉速、機翼角度,甚至飛行員拉動操縱桿的細微動作,都像資料流般湧入他的腦海。

左側那架偵察機正以 350公里的時速斜向切入,試圖先行進入追尾進攻狀態。

而右側敵機已經開始微調機頭,也準備從炮艦機的左後方俯衝。

他們還是在沿用日軍教官教的“死纏戰術”,試圖利用靈活性的優勢纏鬥下去。

但炮艦機的靈活性,只是相對的,方文操作飛機進行環繞爬升動作。

這是鷗翼炮艦機的一個浮力優勢,再度利用爬升的高低差,擺脫了剛剛俯衝下來的兩架敵機。

一上一下,兩個簡單的空間位移變化,卻蘊含著飛行員技術的巨大差異。

日軍偵察機根本做不到這麼絲滑的空間挪移,正在倉促調整著機身。

而這時,方文已經駕駛著炮艦機拉開距離,並擺正機頭重新瞄準。

機械感知立刻鎖定右邊那架敵機,隨著精確的操控,火箭彈發射巢軸線對準了敵機機頭。

敵機重新進入電視火控螢幕中,晃動的機身逐漸進入瞄準準星中。

此刻的方文,左手微調方向舵,右手食指扣在擊發握把上,腦海中同步模擬出火箭彈的飛行軌跡:

火箭彈從發射巢飛出後,會先向下墜半米,再順著氣流向上飄,最終要在 3秒內追上敵機的機翼。

但還要考慮風阻的影響,計算了風阻影響,給予一定射向偏差,他提前按下了發射鍵。

“嗡——”四枚火箭彈從發射巢中噴射而出,橘紅色的尾焰照亮了半邊座艙。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