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王牌飛行員

第570章 殲滅海盜,異能和工業裝置改造,新

管理人員們收到命令後紛紛來到廠會議室集合。

等人到齊後,方文主持道。

“現在裝置都運來了,但距離開工生產,還有一段路要走。畢竟我們沒有火箭彈的生產工藝,更沒有相關的生產經驗,甚至裝置也非專業裝置,因此,我們相當於摸著石頭過河,每一步都是在嘗試過程中。其中將會有很多問題和困難等著我們,而國內的局勢又時刻提醒著我們,必須儘快將武器生產出來。此中的艱難,大家都應該有個心理準備。”

他一開頭,就將不好的全盤托出,是讓火箭彈廠的管理人員們有嚴肅對待的態度。

隨後,方文繼續道:“好了,現在說下工廠的規劃。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第一批火箭彈的戰術定位:針對目前戰場需求,我們的目標是反坦克、摧毀日軍工事、壓制叢集目標,因此初期應以60-100毫米口徑輕型火箭彈為主,同時還要生產適配的車載、機載或行動式發射架,追求“低成本、易生產、威力達標”三個生產指標。

說到這裡,方文頓了下,看向下面的管理人員。

他接著道:“現在進行管理分配,如果你們覺得分配的管理崗位不合適,可以提出,我會酌情考慮調整。”

生產車間設立開始了。

根據不同的生產製造環節,設立了不同的部門。

包括:衝壓鍛造車間(衝壓成型彈體毛坯)、普通車床加工車間(外圓、尾翼槽)、焊接車間(尾翼與彈體連線)、推進劑製造車間、引信製造和車間,裝藥車間等。

這麼多車間的管理人員分配完成,並沒有人對自己的工作有異議。

接下來,方文說明後續工作將會如何開展。

他沿用了飛機制造的工業經驗,先由自己來用裝置完整的製造出第一代自制火箭彈,然後將整個生產過程進行工藝化改造,當生產工藝形成後,再交給不同工作部門進行分工協作生產,一同生產出火箭各種配件,形成完整的生產流程。

碰頭會議結束,各部門管理人員開始組織部門員工與施耐德公司派來的技術人員學習裝置的操作技術。

方文則開始試製火箭彈,研究生產工藝。

雖然沒有看過蘇聯人的火箭彈生產車間,但他以自己的理解進行了生產流程的設計。

除了發射藥這塊交給霍端陽帶領的專業化學小組來進行外,其他的部件生產,他決定都要自己親手完成一遍。

第一個要製作的是火箭彈的彈體。

82毫米蘇制火箭彈彈體被他拆卸下來,進行一比一還原,然後製作衝壓模具。

這需要使用creusot400液壓式衝壓機,這款衝壓機的操作難度很大,如果不是方文親自操作的話,其他操作員很難達到方文想要的衝壓效果。

為此,首先需要對這臺衝壓機進行改造,才能適合生產。

在那幾天裡,方文透過機械感知對沖壓機的瞭解,經過多次衝壓實驗,找出了creusot400衝壓機的問題所在。

這主要是它採用單泵定壓供油,壓力隨負載劇烈波動(如衝壓瞬間壓力驟升、回程時驟降),導致工件精度差、裝置易疲勞。

這種技術難題,對於這個時代的工程技術人員來說,非常有挑戰性。

但對方文來說,卻有未來記憶可以借鑑。

以他記憶深處的工科知識,得出瞭解決辦法。

首先要更換變數液壓泵:將柱塞泵替換為軸向變數柱塞泵,透過泵體內部斜盤角度調節流量,實現“壓力-流量”動態匹配——衝壓時自動增大排量提供高壓,回程時減小排量降低能耗,壓力波動可控制在±5%以內。

這種技術裝置,德國的博世公司就有一款可以用得上,方文立即讓巴黎分公司進行採購。

萬幸目前博世還沒有徹底軍用,對外銷售渠道還在,倒是讓巴黎分公司買來了方文想要的零部件。

第二個改造是加裝蓄能器緩衝:在主油路中串聯 1-2個皮囊式蓄能器(容量根據衝壓噸位匹配,如 50噸衝壓機配 10l蓄能器),利用氮氣壓縮特性吸收衝壓瞬間的壓力峰值,避免管路因衝擊爆裂,同時減少電機啟動次數(蓄能器可儲存能量,短時間供油無需電機滿負荷運轉)。

皮囊式蓄能器是未來液壓系統中常用的能量儲存與緩衝裝置,因其結構緊湊、反應迅速而被大量使用。

它的結構也不復雜,由皮囊-殼體-閥組三位一體組成。

方文按照自己的記憶構思做出了皮囊式蓄能器設計圖,然後親自做出了這種裝置。

第三個改造是增加壓力補償閥:在進油管路加裝先導式溢流閥,設定最高工作壓力,當系統壓力超過閾值時自動卸荷,防止過載損壞泵體和油缸。

三種改造設計在方文的操作下進行。

原有的液壓機被拆卸下來,該替換的部件全部替換,原有隱患的部件也沒留下。

新的液壓裝置在體積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將效率和穩定性全部提高了一大截。

就這樣,方文完成了creusot400液壓式衝壓機的改造,並用改造後的creusot400進行了衝壓試製。

效果很好,壓力變化比之前小了很多,穩定性大幅提高,已經達到了可以讓普通工人進行低難度操作的程度。

由此,彈體的部件衝壓環節算是解決了。

這個改造難度最大的環節過關,其他環節就更難不倒方文。

時間一點點過去,方文親自動手,將火箭彈的彈體,戰鬥部,引信等部件製作出來,然後拼裝焊接,裝藥.

一個由他從頭到尾親自制作的火箭彈誕生了。

經過試射過後,效果已經達到了蘇制82毫米火箭彈。

而後,方文按照第一次的生產流程又製作了兩枚,同樣經過試射,確定了這個生產流程的可用性。

他將整個生產流程資料化,每個環節又進行了細分,做出了可複製的工業化生產線工藝。

有了這種工藝,方文立即召集各生產車間,準備進行生產工藝培訓。

所有車間的人,包括管理人員,都加入了這場培訓中。

耗時10天的生產工藝培訓,方文身兼多個培訓課程主講,將一個個生產流程中的工藝技術,傳授給不同車間的工人們。

這些接受培訓的人中,數飛機制造廠的工程師組接受能力最強。

他們已經習慣了方文的工業製造經驗,在差不多的工藝方式下,很快就融會貫通。

隨後其他工人也學會了這些工藝技術。

他們要做的事情不復雜,用簡單重複的方式生產單一特定部件,但要求卻很嚴格,不能有超過規定數值的誤差。

為此,各個車間開始了試生產環境,一個個試製品生產出來,經過廠裡的質檢員進行嚴格的檢測,一旦發現問題立刻做廢品處理,並要求重新制作。

一遍又一遍的製作下,工人們將屬於自己的那部分生產工藝完全吸收,做出的零部件也越來越符合要求。

當成品率達到九成的時候,方文決定開始第一批火箭彈的量產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