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陵墓穴再到荒野山林,每次活著出來,都如浴火生羽,逆風而長。
此刻再回首這一路,他分明是成了她的淬鍊之火,登天之石。
赤陽眼中浮現自嘲之色,他看著綿延山林,低笑一聲,道:“師姐,錯了,從一開始我就錯了……從一開始我就再次落入你的救世陷阱中了。”
“雖然人人都知你滿嘴謊話,可你依然是最擅長謾天昧地的那個人……正如你看似悲憫,卻擁有這世上最無情的一顆心。”
“你算計我,讓我以這俗世的刀槍劍戟去助這無懼無相頑石壯大。”
他聲音緩慢,吐字卻似咬牙切齒,待到最後,反而又低低地笑了出來。
“但不晚,此時識破你的陷阱還不晚……”赤陽微仰下頜,慢慢轉頭,面向皇城所在,雪白眼睫眯起:“我一直在想,若外力果真還是無法傷她,我要怎麼做,師姐……”
山風越刮越大,他日漸清瘦的身形彷彿隨時要墜下高臺,灼灼烈日令人暈眩。
膚髮雪白的人卻在烈日狂風下慢慢展露笑容,緩聲說:“師姐,我想,我應當想到辦法了。”
他視線慢移,看向無盡山林,聲音已有些恍惚:“你看這山延綿相連,像不像七連山?”
這恍惚之語道出,赤陽又倏忽笑出聲音,喃喃道:“師姐,看到了吧,你就是這樣擅長成為他人心魔……那就好好看一看吧,看一看你的徒兒到時會變成什麼模樣。”
想到那時畫面,他無聲笑起來,眼中迸發出粲然的期待。
不知過了多久,他的面孔在風中慢慢恢復平靜,不見悲喜,遠望蒼生,如一樽得道神像。
高山之巔,草木搖曳成風。
神祠之內,人影往來也成風。
皇帝派來嘉獎的人,皇后派來問候的人,太子派來關切的人……太常寺卿也只差親自為花狸侍奉湯藥,好叫她快些醒來。
鬱司巫已感到幾分恍惚,誰家好狸遭到刺殺,胡奔亂竄之下,就奔竄到了暗水之地?
六皇子今晨被召入宮中時,已當眾將尋覓暗水的經過仔細言明:最初是花狸引路,也是花狸提出要尋水解渴,二人才會偶入那仙谷寶地。
他絲毫沒有趁花狸未醒而侵佔更多功勞與祥名的行徑,對待不屑之人的功勞不屑去侵佔,反而也是另一種磊落的不屑。
鬱司巫只盼這六皇子好自為之,經此一事待花狸多些敬重,也算不負他此番在後面沾光借祥的恩義。
經六皇子此言,花狸所佔功勞最大這件事已毫無疑義,若非花狸斷續昏迷,今日必然也要伴駕出行。
花狸未出行,卻也有諸般欽嘆目光擁簇。
斷續裝昏、一直偷聽的花狸躺在紗帳圍起的床榻上,只覺圍繞出入的人影人言好似信徒供奉的香火繚繞不絕,她不必被餵食也吸了個飽,整個人都飄飄然。
這次並非騙人不淺,尋到暗水憑藉的不是先知,倒可以心安理得接受這誇讚。
此次裝昏,一則是為做戲做全,不能顯得太過刀槍不入、體壯如牛。二來是為觀望與拖延,觀望赤陽反應,拖延芮澤的責問、再透過事態發展來定製騙他的說辭。
因偷聽到芮澤也出了城,已不太能昏得下去的花狸,遂當機立斷決定提前一日醒來。
既有決定,恰聞蛛女要來施針,抱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在蛛女紮下第一針時,少微猛然睜眼,彰顯其針法之奇效。
花狸就此坐起,蛛女受寵若驚,眾人紛紛圍來。
諸多視線中,少微覺察到有一道目光格外不一樣,方才她在帳內也偷偷眯眼看過那來人了。
來人是劉鳴。
草草應對罷諸人,少微即說頭痛,待人都退出去差不多了,她則開口:“郡主如有事,且留下細說。”
她私下做事說話本就沒有章程,不守秩序,此刻香火加身,做什麼事情好像都自有道理,更是不必再顧忌瑣碎小節。
屋內只留了兩名巫女在側,劉鳴跪坐在榻邊席墊上,面容憔悴,啞著聲音道:“我此行雖有心探望,確也存了一份私心,只是姜太祝適才轉醒,我卻……”
披髮坐在榻上的少微將她慚愧的話語打斷:“你說吧,我聽著。”
劉鳴眼睛莫名就紅了,忍著鼻酸,道:“是為阿弟而來……阿弟他失蹤半月餘,縱有繡衣衛四處搜找,卻至今沒有音訊。”
“此番六弟搜城,也可一併尋覓,只是……”劉鳴眼睛一顫,到底落下淚:“我昨晚夢到阿弟,他說那裡好黑好冷,求我快些帶他回家。”
少微一怔,不知如何寬慰,而劉鳴無需寬慰,竟有勇氣含淚直言:“就算已經不在人世,我也勢必要找回純兒屍首,將他帶回趙國家中,向父王請罪……”
劉鳴流淚,躬身叉手:“因太祝通曉鬼神事,劉鳴斗膽想求太祝相助!”
劉鳴的猜想不無道理,幼童失蹤半月餘,也並無人藉此威脅索求,繡衣衛也查不到任何音信……
而少微則清楚,尋人的不止繡衣衛,另有劉岐的人,甚至還有她在城中的人手,也一概無所得。
她無鬼神之力,也無勸慰之心,但她道:“好,我盡力而為。”
劉鳴抬起淚眼,四目相對,面對這個在五月五夜宴上已救過自己、甚至也間接救過純兒一次的少女太祝,劉鳴哽咽卻鄭重:“太祝之義,劉鳴定當銘記。”
巫女將劉鳴送離神祠後,少微便提出要返回姜宅休養。
先前她昏迷,自當重點愛護,此刻她醒來,皇帝不在城中,無法面聖,去哪裡自然全由她做主,鬱司巫很快將人送回府上。
小魚一蹦三尺高,話也堆了個三尺高。
“少主,您終於回來了!”
“少主傷的重嗎?”
“要上藥嗎?想吃些什麼?”
少微打發了詠兒,徑直回到自己的臥房,對小魚道:“我要出門。”
小魚立刻會意,跑去翻出一身掩人耳目的外出衣物,捧到少主面前。
大家晚安!
(有關旱災時發現泉眼、暗水的參考,主要來自宋朝《夷堅志》裡提到的旱時可以灌溉萬畝田的絳州古堆泉(或有誇大),以及北宋的《永壽縣地方誌》記載的當地縣令在分水嶺處發現兩處泉水,於是鑿山為渠,引水入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