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認清楚形勢的西人檢查官,自然不會主動來得罪他。
哪怕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只要讓程野按部就班地發展下去,遲早會成為東派的又一主力,甚至可能參與到檢查站的權力分配中。
但比起遙不可及的“以後”,他們更在乎眼下的利弊。
現在跑去招惹程野,勢必會成為眾矢之的,平白吸引火力。
哪怕是站隊狂魔,也得仔細掂量投入與收益,才敢做出這種風險遠大於回報的決定。
但加西亞不同。
兩人之間的仇怨幾乎沒有和解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西人內部也需要一個“代表”來制衡東人的新星。
與其讓所有人都暴露在東人的視線裡,不如推出一個已經與程野結怨的人,既符合派系利益,又能將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對抗。
種種因素交織之下,加西亞現在就算想退,西人的檢查官們也不會允許。
“呵,有意思,這傷還沒好就急著來承包了。”
程野盯著看了會,加西亞走路時左腿明顯有些跛,褲管下隱約能看出繃帶的輪廓。
另外整個人的精氣神也一般,像放了長假後被迫返校的大學生,眼神裡帶著幾分沒睡醒的呆滯,甚至有點遊離。
“這次的承包,事關衛星城建成後的檢查站權力分配。”
李馬太沉吟著,繼續講著不知道從哪裡打聽來的小道訊息:
“到時候三座主站會縮減規模,南北兩站以後都得改成單人執勤模式,就是現在實行的4人執勤,中央站也會砍成6人編制,三座加起來14個檢查官就能運轉。”
“靠近緩衝區的第一座衛星城,規劃容納20萬人,這是內城各部門聯合共建的,由哈林站長親自帶隊,建成後會設一座迷你檢查站,就兩條通道,一條走車,一條走人,倆檢查官就能看住。”
“再往外的衛星城,才輪到咱們這些人承包。目前一共規劃了24座,每座容納3萬人的規模建設,按兩兩一組算,滿打滿算也只需要48名檢查官。可你想啊,前期哪可能一下子鋪開這麼多?能先啟動一半就不錯了。”
李馬太咂咂嘴,“所以這次競爭,每一輪都很重要,都不能錯過。”
“照這麼說,目前在場的80名檢查官,第一輪就要先篩選出去至少32人?”程野迅速心算一番,語氣裡帶了幾分凝重。
“嗯,是這個數沒錯。”李馬太點點頭。
幾乎是快一半的人了,這競爭不可謂不激烈。
程野暗暗思忖。
事實上,以幸福城當前的實力,規劃24座衛星城已經完全超標。
哪怕建築材料儲備再充足,也絕無可能同時支撐一座20萬人的核心衛星城,外加24座各3萬人規模的次級衛星城同步建設。
然而丁以山既然敢下這樣的指令,背後必然有更深的考量。
是內城各部門博弈後的結果?
還是說.
程野心頭閃過一絲猜測,如果只是想把材料平均分配下去蓋房子,根本不需要檢查官親自帶隊,只需工務署安排工人按圖施工即可。
既然特意讓檢查官參與,就說明這其中必然留有“操作空間”。
難道是想讓 24座衛星城形成競爭?
用這種方式倒逼建設進度,讓各個承包組在資源、效率、成果上互相較勁,最終篩選出最優的發展模式?
程野一時間思路漸明,但最終的答案還得看這一輪考核的內容來定。
不多時。
距離九點的會議還有近半小時,所有檢查官就已經全部到位。
丁以山見狀不再遲疑,先是示意工作人員分發厚厚的資料冊,隨後抬手示意哈林開啟會議。
“幸福城檢查站新紀35年第4次檢查官全體會議,正式召開!”
哈林站起身,聲音清晰而沉穩,“本次全體會議主要聚焦於外城建設,現由我再次向大家傳遞幸福城外城計劃的核心要點。”
“1.外城計劃的目的:經統計,目前即將遷徙至幸福城的流民數量已達76萬人,且日均新增1.2萬人,增長趨勢持續。根據超算系統測算,最終預計將有117萬流民納入幸福城居民範疇。該規模已遠超緩衝區承載上限,為保障流民安置工作有序開展,現決定立即啟動外城計劃,確保相關人員得到妥善處置。”
“2.外城計劃為什麼需要檢查官參與:本次外城計劃系由丁站長向高層專項申請啟動,是檢驗檢查官隊伍實戰能力的重要契機。專案若能順利實施,將打破檢查站現有活動範圍侷限,為後續建設各級衛星城檢查站奠定基礎,進而推動檢查官隊伍規模擴充至200人。新增50個編制名額,將按照規定從現有檢查官子嗣中擇優遞補,以保障隊伍建設的延續性與穩定性。”
“3.外城計劃對於幸福城的意義:外城計劃的推進,是幸福城最佳化空間佈局、提升承載能力的關鍵舉措。透過有序安置新增居民,可有效緩解現有城區資源緊張局面.”
“4.外城計劃對於周邊的影響:將形成以幸福城為中心的輻射圈,帶動周邊廢棄區域的資源再利用,同時透過衛星城的防禦體系,進一步壓縮感染體的活動空間,降低對主城的威脅”
“5.外城計劃的核心難點:物資調配與運輸安全、流民安置後的治安管理、不同衛星城間的資源平衡、突發感染體襲擊的應急響應.”
“6.外城計劃的參與方:以檢查站為主導.”
“7.外城計劃的階段劃分:”
“.”
簡簡單單的包乾計劃,落到實處,就會變成冗長的各項規章制度。
以整體的角度來衡量,程野提供的所有計劃細節,約莫只佔完整方案的 15%。
剩下的85%,全是幸福城與檢查站的決策人員,在這四天裡晝夜趕工補足的。
其中不僅涉及全方位的獎懲機制,更勾勒出了檢查站未來的發展路徑。
哈林逐條唸誦,聲音在會場裡迴盪,程野不僅沒有覺得枯燥,反而時不時頷首點頭表示肯定。
因為他明白,現在的這些可不是用來糊弄領導,糊弄民眾的廢話文學。
而是接下來馬上就要落地執行的行動指南,每一條都關係到上百萬人的生存,容不得半點虛浮。
其中最讓他注意的兩點,分別是第17條,以及第32條,幾乎直接決定了承包邏輯。
17條是關於衛星城建設中的人員歸屬,檢查站給出的答案是“招募制”。
這意味著檢查官不能被動等待分配,必須親自走進流民隊伍,用自己的建設理念、規劃藍圖去吸引遷徙者加入。
當然,為保障基礎運轉,所有獲得包乾資格的檢查官會先得到200人的初始名額,這些人是從緩衝區內精挑細選的,大多是有膽量、願闖蕩的青壯年,自帶一股“向外開拓”的衝勁。
但後續人員擴充,就全憑檢查官的號召力:是能靠願景凝聚人心,還是能靠實績贏得信任,直接決定了衛星城的發展速度和人口規模。
32條是有關建設過程中的資源分配,資源分配果然沒走平均主義的老路,而是採用了一套精巧的平衡兌換制:
核心指標是‘安置人數’。
每成功安置一名流民,承包組就能獲得相應點數,點數可直接兌換建設物資、生產資料、甚至是額外的營養漿和防禦設施、武器裝備等。
關鍵變數是‘民眾滿意度係數’。
檢查站會安排暗線調查,若檢查官為刷點數盲目擴招,卻忽視流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如住所、食物、安全),滿意度暴跌,係數最低會降至0.5,最終到手的實際資源會大打折扣。
而低於0.5,檢查站就會啟動淘汰機制,將該檢查官淘汰,並做出期數資歷降低、封鎖資歷累積等懲罰,從而確保不會有人為了功績亂來。
若人數不多但安置質量高,例如秩序穩定、建設進度良好,係數可升至1.5甚至更高。
最終形成小規模高質量→高係數→多資源→穩步擴張的良性迴圈。
與人員機制對應,每個承包組會獲得100點基礎點數。
雖然現在還不清楚具體能兌換多少物資,但應該足以支撐五百人的初期需求。
“這些細節,應該要等到獲得包乾資格才能知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