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我的內景通萬界!

第88章 大乘真傳

“原來如此!”韓雲恍然。

在拜別老僧後,韓雲順著山路石徑又往介神祠而去。

老僧看著韓雲離去的背影,雙掌合十豎在胸前,行禮道:“恭送小祖師!”

隨後,他又返回空王佛真身殿,看著那碎裂的白毫,跪在蒲團上,虔誠叩首。

殿內檀香嫋嫋,老僧低聲誦經,眉宇間卻浮現出一絲複雜之色,最後化作釋然。

只見他喃喃道:“也罷,祖師之法終究是有了傳人。”

在去介神祠的路上,韓雲內視自己靈臺中那株菩提樹,感悟其中精妙。

這菩提心經一共分為五個層次。

最開始的入門階段便立意極高,需心無外物,世間萬物皆由心造,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換句話說,一念心起,便可於靈臺之中構建屬於自己的一方世界。

其二,藉由心念世界,領悟緣起性空。一切萬物皆由因緣聚合而成,緣起而聚,緣盡則散,變幻無常,終究成空。

也就是說,識得此界空妄,然後比對外界,明白世間變幻亦是空妄,從而得到心性自在、空足。

其三,借假修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如夢,生命的意義就是借如夢的人生,去磨練提升自己的靈魂。

在心念世界中模擬紅塵,自身入紅塵,磨練自身,再跳出紅塵,以縱觀的角度看待世事發展的規律,也體味眾生疾苦,修得大悲之心。

其四,色空一體,二元合一。在真我的世界裡,一切都是合一的存在,無分別、無是非,我即是眾生,眾生皆是我。

成為那個唯一的存在,是天地眾生,是自我,我超脫即眾生得超脫,眾生安樂即我安樂。

最後,無我合一。

佛法中的我是不存在的,我只是因緣聚合的一瞬間,放下我執,即得無我,無我之後便顯真我,無我合一是空的最高境界。

不在此間,不在彼岸,不在中流。

此間此岸象徵世俗煩惱,彼間彼岸代表涅槃解脫,中流則暗喻人為設定的中間狀態。三者皆被否定,徹底瓦解了以空間位置隱喻的執著物件。

《達摩悟性論》指出:凡夫執著此岸生死,小乘執著中流修行階段,大乘執著彼岸涅槃,實則三者都是需要破除的執著相。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在大乘菩提心經的修行中,菩提樹乃是不讓修行者迷失在心念世界的現實錨點,是煩惱根,也是此身之根。

而隨著修行漸深,菩提樹會逐漸褪色,往空性發展,變為虛無琉璃色,樹非樹,花非花,葉非葉,是諸法空相。

菩提駐世,心破頑空。

見世間,見真理,見紅塵,見慈悲,見真我,得佛果!

心念世界與現實世界交織,現實諸般法相皆可一念而改之。

故而我所見諸般劫孽,在我心中不見其相,心念動時,俱是功德!

一念即可渡盡世人!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