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取水供聖,迎神,出榜文,安神,迎獻飯,一直到搶頭香,舞龍舞獅,夾竹舞,開山攢神,韓雲一個都沒落下。
當然,這些專案之中,比較吸引韓雲的其實還是開山攢神,原因無他,那主祭的祭師乃是一位異人!
攢者,聚集之意!
在韓雲的天目中,只見隨著為首的那位老者拜動四方,上香祭祀,竟有大大小小百餘種不同的神明願力自虛空而來。
普通人根本看不到這些神明願力,但在韓雲眼中,卻是五光十色,流光溢彩,一團一團的,其中包含著人們平時不同的祈願,求子祈福,求財姻緣等等。
然後老人轉身伏首,對伏羲神像進行叩拜,那些精神願力竟也對著伏羲神像彎腰伏首。
就像是萬神朝禮一般!
而後,那些神明願力隨著老人唸誦祝詞,竟開始穿過在場的人群,給人賜福,或驅散近幾日的災厄,或散去病炁,或增加福報。
最上方,伏羲神像之中,有著一團金色溢彩的神明願力,浩大博正,高高在上,注視著這一切,就像是位視察者。
很難想象,會有這麼一副宏觀場面,百餘位神明願力,化作真實不虛的存在給人賜福。
在賜福過後,那些神明願力變得虛弱,才緩緩散去。
而這些賜福,初時不顯,後續的日子裡才會慢慢顯化神妙,為人消災解厄。
其實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就比如斬孽緣最靈的雞鳴寺,一些寺廟道觀之所以靈異,很有可能是某人的信念極其強大,觸發了神像在的香火願力。
而這種信念較為強大的人,往往適合擔任廟祝、乩童等人物,也就是修煉的好苗子。
此時,只見韓雲不由得眯起眼睛,喃喃道:“大巫優!?”
巫優,與倡優其實還是有所不同的,很多人都容易將其混淆。
巫優起源於遠古祭祀活動,與巫覡文化密切相關,職能包括透過表演歌舞等來溝通神靈,長期與祭司、巫覡職能重迭,代表某種神聖性。
而倡優則出現於西周時期,是職業化的娛樂表演者,主要為貴族提供歌舞、滑稽戲等娛人服務,從娛神轉向娛人,地位逐漸下降至“下九流”,接近於戲曲伶人。
韓雲之所以說這人是巫優而非倡優,就是因為其身上的那種古老、原始的神聖性和韻味。
但細說起來,兩者都手段其實並無太大差別,只是從事的職業不同,巫優一直保持著神秘高高在上的位置,倡優則為了更好的發展,走向民間。
倡為歌者,以動聽曼妙的之聲悅神,稱為歌。而優為舞者,以曼妙優美之姿悅神,稱為舞。
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去請神降臨自身,但卻也是一種騙局,他們所請來的力量並非神明,而是人們對這個神明的信仰之力。
人類最原始的信仰其實只有兩種: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的產生是源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拜天地、祭神明,祈求神明和祖先保佑風調雨順,祈禱降福免災。
其後續因為各派學說,才逐漸發展為比較完善的神明體系,如仙佛妖道,諸天神聖等等。
而開山攢神這種儀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分為“請、祝、祭”三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