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雄鷹蘇勒坦汗

第1318章 破釜沉舟決生死(下)

馬蹄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雙方的騎兵在對方軍陣側翼呼嘯而過。這些身披輕甲的勇士眼神中透著嗜血的光芒,離遠時用手中的弓箭和三眼銃射擊,離近時則使用騎槍和馬刀。騎槍寒光閃閃、每一次刺出都帶起一片血霧;馬刀如同鐮刀,割麥子般割掉顆顆人頭。然而戰場的主角卻是步兵。他們列陣而戰,長槍如林,阻攔敵人騎兵的衝擊,盾牌緊緊相靠,形成一道道鋼鐵防線。刀斧貼身肉搏,箭矢如蝗蟲般在空中穿梭,銃彈卻比蝗蟲還要可怕,發出令人心悸的呼嘯聲,不斷有人慘叫著倒下。老兵們無動於衷,因為已經習慣了死亡,新兵們面露恐懼之色,卻不敢後退,軍法森嚴,後退便吃一刀。

硝煙瀰漫於廣袤的戰場之上,刺鼻的味道混合著血腥氣息,屍橫遍野,處處可見斷劍殘戟。蘇勒坦立於八匹馬拉的馬車之上,這是他的御車也是衛軍的指揮中心。吳三桂則站在中軍臨時搭起的高臺之上。此刻,兩位皇帝都端著千里鏡,默默地觀察著戰場形勢。戰爭於普通士兵是肉體上的你死我活,於統帥卻是指揮能力和意志的較量。雞公背之戰從清晨打到中午,衛軍攻勢如潮,衝擊得吳軍防線搖搖欲墜卻仍在勉力維持。

“陛下,兩軍已交戰三個多時辰,衛軍想必疲憊,可令奮武將軍率軍出擊矣!”方光琛建議。

“是啊,我軍已露頹勢,再不出擊,恐怕事態難控”,“請陛下下令伏兵出擊”……迫於衛軍的壓力,群臣紛紛向吳三桂進言。

吳三桂沒說話,默默地瞅了劉茂遐一眼。見對方點頭後,方悠悠嘆道:“朕本想等到下午再出動伏兵,界時衛軍馬力衰竭、身體也疲倦之極,可沒想到這些胡虜如此兇悍,才三個多時辰便攻得我軍軍陣現出敗象,逼得朕不得不出伏兵!”

“傳令張起龍部出戰”,“傳令各部轉守為攻”,“無令後退者,斬”……一道道軍令從昭武皇帝口中發出。不愧是打了一輩子仗的馬上天子,每一道軍令皆貼近戰場形勢而發。

接到軍令,親軍奮武將軍張起龍率一萬養精蓄銳多時的精兵從雞公背山頂殺出,手執大刀的“張憨子”衝殺在前,大刀閃過,手下竟無一合之敵。見主將如此驍勇,部下無不感奮,勇猛向前突進。遊擊將軍王剪率五百選鋒冒著衛軍的箭雨前進,迅速衝破衛軍左翼都千戶長阿勒瑪斯、闊孜兩部兵馬。此二人皆來自哈薩克小玉茲所屬部落。一個是克契丹部首領,另一個則是契丹部首領。變生肘腋,衛軍左翼大亂。來不及反應的闊孜被王剪斬於馬下。

“還我安答命來!”阿勒瑪斯與闊孜情同兄弟,見義弟慘死,取下背後強弓,從箭囊中捏起一根破甲箭,“嗖”的一聲,快如流星,射透王剪前胸。

然而,本部軍陣已亂,阿勒瑪斯並沒能抵擋太久便被擊敗。張起龍趁機驅趕敗軍衝亂了衛軍整個左翼,氣得指揮左翼的猛將滿都拉圖暴跳如雷。為了迅速擊敗吳軍,大可汗將主力集中於中軍,只在左、右翼各佈置了萬餘兵馬,猝不及防之下,饒是滿都拉圖勇冠三軍,也抵擋不住,不得不引敗軍退入中軍。

“傳令尤斯滕部阻擋吳軍”,蘇勒坦見狀大驚,暗歎自己終究還是低估了吳三桂,趕緊將護衛中軍的都千戶長尤斯滕部三千火銃手派出增援滿都拉圖。尤斯滕本是在沙俄軍中服役的瑞典人,後被哈薩克楊吉爾汗俘虜成了哈薩克的將軍,楊吉爾汗被蓮花大可汗消滅後,他再次被俘,成為大衛國的臣民。蘇勒坦欣賞他指揮火器的才能,封為都千戶長,指揮一營三千人的精銳火槍兵。

“列陣!”尤斯滕迅速趕到中軍左側,指揮部下列起五層火銃軍陣。得勝後的吳軍越衝越近。

“射!”尤斯滕怒吼一聲。

“呯~呯~呯~”銃彈如雨,將張起龍的部下一排排射倒。慘重的傷亡令吳軍攻勢一沮。身經百戰的滿都拉圖趁機重新列好陣形。

見敵人陣形已復,張起龍只得揮師向前,與滿都拉圖、尤斯滕戰成一團。與此同時,吳總兵石玉貴也率軍襲擾衛軍右翼,與衛西域提督布和阿爾圖部交戰。

見張起龍部衝亂了衛軍左翼且逼得衛軍中軍抽出部份預備隊防範左側,石玉貴部也成功牽制住衛軍右翼,吳三桂再下一道軍令:“傳令餘友德、穆古爾部準備作戰!”此令一下,六十三歲的大周昭武皇帝便渾身甲冑,手執偃月刀離開了高臺。

餘龍德號稱敢戰,麾下有一萬精銳的騎兵,是當年跟隨吳三桂南征百戰的關寧鐵騎的老底子;穆古爾麾下則有一千當年隨清軍駐守雲南、被吳三桂收編的索倫蠻子。這些索倫蠻子人數雖少,騎術卻極其了得,打起仗來十分兇狠,悍不畏死。如果說張起龍部的伏兵是吳三桂出的奇招的話,這支騎兵便是他的殺手鐧,此前一直作為全軍的預備隊在軍陣後養精蓄銳,即便前方打得如火如荼,也未被使用,如今終於到了出場之時!

吳三桂跨著白馬、手執偃月刀緩緩地在騎兵軍陣前移動,讓將士們看到他們皇帝的樣子。這一刻,他不再是六十三歲的垂垂老者,彷彿又成了“白皙通候最少年”的那個少年。

祖籍高郵卻在遼東長大的他,外貌兼具北雄南秀的雙重特點,“巨耳、隆準,無須。瞻視顧盼,尊嚴若神⋯”鼻樑上那道淺淺的傷疤述說著他的不凡。那一年,父親吳襄帶數百人外出偵察敵情,被上萬名後金兵包圍。他向舅舅祖大壽請戰,祖大壽不允。一怒之下便只帶著二十來個家丁,偷偷溜出城去救父。世人只看到他“單騎救父”的勇猛,卻未注意他年紀輕輕便展現出的指揮才能。出城之後,少年郎提刀上馬,親自居中,左右各置家將一人,其餘十八騎分作兩翼,急馳入包圍圈,趁著後金軍來不及反應,一舉救出父親。此後,每當與人談話不投機或遇到大事時,他便會用手“自捫其鼻”。

六十三歲的“少年郎”習慣性地摸了摸鼻子上的輕微疤痕,深情凝望著他的鐵騎,開始作戰前的動員:“你們中的很多人跟隨朕由北到南征戰一生、從少年打到白頭,也有很多人新近才加入。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勝利!為了大周,為了家人,為了勝利,朕命令你們像個男兒漢般衝向敵人,擊敗敵人,消滅敵人!大周必勝~”

“必勝~必勝~必勝~”雷鳴般的呼喊聲在吳軍陣中響起。這支騎兵主要由吳三桂遼東舊部子弟組成,家眷多在雲南,命運也早與吳三桂捆綁在一起,聽到主上的命令,個個熱血沸騰。

“駕~”吳三桂輕揚馬鞭,馭馬執刀而進。

“噠~噠噠~噠噠噠~”一萬一千鐵騎,挾著排山倒海之勢前進。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