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雄鷹蘇勒坦汗

第107章 大英雄有大氣魄

“準噶爾舊俗,逐水草,事畜牧”,“問富強者,數牲畜多寡以對。飢食其肉,渴飲其酪,寒衣其皮,馳驅資其用,無一不取給於牲畜”,這是準噶爾部牧民的生活寫照。

初繼位時,年輕的巴圖爾琿臺吉騎著白馬在準噶爾四處賓士,口中發出感嘆:“再也不能這樣活!”他從父親哈喇忽喇手中,接掌的是一個既強大又貧窮的部落。

哈喇忽喇琿臺吉是個英勇無畏的人,打仗不怕死,帶著部眾四處征戰,搶奪了不少牧場和牛羊,打出了一個“強大”的名聲,很強大,別的部落都讓他三分;可他搞經濟的本事差了點,搞來搞去,準噶爾部的經濟還是以畜牧業為主,部民們靠牧養馬、牛、羊、駱駝為生,一旦遇到白毛災,草長不出來,便須遷移或者劫掠才能過活。

貧窮能造就勇敢的戰士,卻打造不出強大的國家。巴圖爾琿臺吉想改變這一切,不僅讓部落強大,更要讓百姓富裕。民富才能國富,國富才能兵強!他意識到,不能只依靠畜牧業,還得發展農業和手工業。

事實上,準噶爾部的先民早在十三世紀便已經營農業,但直到今天,農業在準噶爾依然處於停滯狀態。究竟原因,一則,王公貴族不重視;二則,牧民們只會放牧,不善耕種;三則,大傢伙逐水草而居,游來游去,不能定居,又如何能耕種呢?遷移到天山北麓後,準噶爾部的活動區域大致穩定下來,巴圖爾覺得發展農業的時機成熟了,多次向父親進言。奈何老父親一心想爭霸衛拉特,最喜的是“寶馬彎弓射大雕”,對漢人那種“你耕田來我織布”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顧,改革的事,便暫時擱置。

終於,輪到自己執掌準噶爾部的馬鞭,雄才大略如他,迫不及待地立即進行改革。

“我準噶爾境內,不乏泉甘土肥,性宜生植之地,宜倡導農業,以為補充”,他對大臣們說道。說完,即命二弟墨爾根岱青負責耕種事宜;命四弟達爾瑪負責建築和布克賽爾城;又命墨爾根和碩齊聯絡斡羅斯西伯利亞當局,希望能引入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

然而,想讓一個習慣了牧馬放羊的部落耕田種地,談何容易!墨爾根岱青找到了很多適合耕種的土地,但卻找不到會耕種的人,種地這事兒,確實有些為難蒼狼白鹿的子孫!

我蒙古人不會種地?不要緊,其他民族會!

巴圖爾琿臺吉絲毫沒有被困難嚇倒。他興兵劫掠四鄰,將喀什噶爾、葉爾羌等地的畏兀爾人,邊境地區的漢人、俘虜的斡羅斯人強行遷移到自己的牧地,強迫這些“布哈拉”人種地;又向沙俄西伯利亞當局引進種雞和種豬。

在他的努力下,準噶爾部出現了很多定居點。最大的一處位於霍博克河河谷,他下令在此地仿照西伯利亞城鎮的樣子,建造一座石城,起名為“和布克賽爾”。

對此,來訪的沙俄使者寫道:“琿臺吉在蒙古邊境的和布克賽爾天然界區建造了一座石城從事耕耘,並要在這座小城裡居住”,“霍博克薩里(即和布克賽爾)系由三五個小鎮構成所有的小鎮都位於霍博克河河谷。巴圖爾決定在這裡建立一個定居點他請來了和尚,引入了佛教的一切規矩,還將布哈拉的農業人口遷移到這裡”。

為了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巴圖爾琿臺吉多次試圖從沙俄和清國那裡得到鐵匠、木匠、泥水匠、鎧甲匠、油漆匠和石匠。

作為一名遊牧部落的首領,能夠看到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重要意義,的確難能可貴。在他的經營下,準噶爾部的勢力日益壯大,和布克賽爾成了衛拉特的政治中心,不斷有各部王公、上師、外國使臣來訪。一位西方學者這樣寫道:“有時在新都(和布克賽爾),有時在科布多的營地,他喜歡以威嚴的儀式接見異國的王公和西伯利亞總督的使節,這個遊牧戰士已經變成了立法者、農民和商賈之王”。

因為離得近,和碩特部的國師汗看到了準噶爾部的深刻變化,所以才會對巴圖爾琿臺吉發出“天下英雄,使君與操,餘子誰堪共酒杯?”的感慨。

可惜,咱們的主人公蘇勒坦對衛拉特蒙古的瞭解,主要來源於穿越前看的那本《四衛拉特史》以及後世各種亂七八糟的電視劇,裡面對這位巴圖爾琿臺吉介紹得不多。輝特部離準噶爾部又較遠,他對準噶爾部的變化感觸不深,心心念唸的,便是那位在歷史上征服了整個雪域的國師汗。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