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錦衣衛臨時工,咋成權臣了

第214章 垂釣記終

“後劉世延被亂軍所圍,不得脫身。為活命不顧廉恥,取悅叛兵,向叛兵許諾白銀十萬兩。”“難道一百二十九位清流言官都是錯的。唯有你方郎中是對的?”

楊博這是在借力打力。那一百二十九位清流言官皆是徐階的人。

在振武營這件事上,楊博的態度是力挺林十三。

這並不是因為林十三救過他的命。

試想一下,如果嚴黨今日能夠透過陰謀詭計,裁撤東南備倭營兵。那麼明日嚴黨就能在九邊照葫蘆畫瓢,裁撤邊軍。

這個頭不能開!會嚴重傷及疆臣黨的利益。故楊博今日得想方設法扼殺嚴黨的陰謀。

楊博轉頭看向次輔徐階:“徐次輔,是不是這樣啊?”

徐階心中“咯噔”一下,暗道:之前草率了。當時應該集中力量隨聲附和嚴黨,想法子裁戚部、俞部。為什麼要節外生枝,參劉世延?這真是丟了西瓜撿芝麻。

徐階不能自己打自己黨羽的臉,只能含糊其辭:“啊,兵變當夜劉世延可能、或許,的確有做的不太妥當的地方。”

“不過把兵變原因全歸結到他身上,有失公允。”

楊博乘勝追擊:“林十三的奏疏不是說了嘛,兵變不光是劉世延造成的,黃懋官也難辭其咎。”

方祥道:“兵變明明是因備倭營兵來自民間招募,軍紀渙散,桀驁難馴。”

楊博道:“怪哉。想當初胡宗憲上奏疏,在義烏招募備倭營兵。你方郎中也好,嚴閣老、小閣老也罷,都是贊成的。”

“當時的確有清流言官反對在義烏招兵,理由也是‘桀驁難馴’。但我記得當時方郎中還專門寫了一道疏,駁斥他們來著。”

“怎麼到了如今卻出爾反爾,說備倭營兵桀驁難馴?”

今天的方祥被昨天的方祥打臉了。方祥無奈,只得小聲道:“此一時彼一時.”

嚴黨官員們想給方祥幫腔,卻不知如何開口。

“當!”銅磬聲再次響起。

呂芳湊到了青紗帷帳邊,嘉靖帝對他耳語一番。

呂芳道:“皇上口諭。林十三一向精明強幹。他已調查明白,振武營兵變之因乃黃懋官壓榨營兵,劉世延處置不當。”

“如今黃懋官已死,不做追究。”

“劉世延年少輕挑,導致事態失控。著即開革南京右軍都督之職。另罰伯爵俸三年,以儆效尤。”

“振武營武官,上至坐營遊擊將軍、下至百戶,一律處死。”

“其餘士兵,凡兵變當夜在南京城內犯有血案,殺死百姓、姦淫婦女者,一律處死。”

“餘者,發大同戍邊。”

“林十三徹查有功,賞千戶雙俸。”

嘉靖帝給這場兵變蓋棺定論。

楊博立馬跪倒山呼:“皇上,聖明啊!”

嚴黨、徐黨官員們無奈,只得附和“皇上聖明”。

呂芳又道:“皇上口諭,宣福建巡撫譚綸入殿議事。”

譚綸這幾日回京述職,暫居在裕王府中。

按理說,封疆大吏居於王府,是犯忌諱的。但這卻是嘉靖帝的旨意。

嘉靖帝就是要告訴滿朝文武,譚綸是儲君的人。你們不要刁難他在福建的抗倭大事。

譚綸進得永壽宮大殿,先給嘉靖帝行了禮。

嘉靖帝竟破天荒的掀開了青紗帷帳:“平身。”

譚綸高呼“謝皇上隆恩”後起身。

嘉靖帝道:“譚綸,你雖是福建巡撫,管不著浙江的事。卻是胡宗憲抗倭的副手。”

“朕問你。浙兵戚部建軍已有一年多。耗費官帑無數。何時能夠戰場建功?”

譚綸信心滿滿的說:“一年之內,浙兵戚部必建大功。”

嘉靖帝道:“哦?你可敢立下軍令狀?”

譚綸正色道:“回皇上。臣敢。不但臣敢,浙直總督胡宗憲、浙江總兵俞大猷、浙江都司盧鏜、浙江副總兵湯克寬、浙江都司同知戚繼光皆敢!”

“寶劍經過打磨已利。建功立業,就在一年之內!”

嘉靖帝讚道:“好!那朕就在永壽宮中等戚部的捷報。在這一年之內,戚部要銀子朕給銀子,要軍械朕給軍械。”

“但若他們一年之後依舊碌碌無功,那朕就要追究你們了。”

嘉靖帝表明了態度——全力支援浙兵戚部的態度。

什麼嚴黨、徐黨,誰再去為難東南那些抗倭的勇士,誰便是朕的敵人!

壓力給到了胡宗憲那邊。籌劃抗倭數年,耗費糧餉無數。再不見大勝,在朝廷這邊實在說不過去。

下朝之後,內閣值房。

嚴嵩和徐階對坐喝茶。

嚴世蕃道:“呵,徐次輔,這回林十三將咱們雙方都給涮了!”

徐階不動聲色。

嚴嵩道:“東樓,不要再胡說了。皇上已有旨意,認可了林十三此番徹查的結果。”

嚴世蕃憤憤然離開了內閣值房,回到了府中。

一進府,他便親手寫了一封信給南京的羅龍文,讓他暗殺林十三。

羅龍文此番繞開嚴嵩,聽嚴世蕃的話,來南京煽動兵變吃了虧。

這一回他沒聽嚴世蕃的,而是派專人回了一趟京師,面見嚴嵩。詢問暗殺林十三是不是嚴嵩的意思。

嚴嵩又將嚴世蕃給臭罵了一頓。

這幾年嘉靖帝有意打壓嚴黨,嚴黨形勢嚴峻。在高壓之下,嚴世蕃這個聰明人昏招迭出。

嚴嵩罵他罵得好:“你也不想想,林十三是皇上在南京放的一雙眼睛。你暗殺他,等於去挖皇上的眼睛!”

“再有,南京是徐鵬舉和楊金水的地盤。徐鵬舉一向草包,他根本不敢協助羅龍文殺林十三。”

“林十三又有楊金水的保護。再加上此番他討了南京五營的好。羅龍文在南京勢單力孤,殺得掉林十三嘛?”

“立馬讓羅龍文回京!”

且說南京城恢復了平靜。

林十三又過上了天天垂釣的悠閒日子。不同的是,他沒了徐鵬舉這個釣友。且每次垂釣,身後都站著三十名袍澤,一百兵馬司兵丁保護他的安全。

嘉靖三十九年的這場風波就這樣過去了。

夏去秋來,秋去冬來,冬去春來。

轉眼到了嘉靖四十年的春天。

一輛馬車載著胡宗憲手下的第一智囊徐渭進了南京城.。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