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告而別?“
她的聲音浸在水汽裡,“你以為把我的實驗資料備份到雲端,替我申請的專利署名,我就會當你從沒出現過?“
葉帥轉過身,睫毛上的水珠滴在她手背上,冰涼。
“這裡零下四十度,“他別開臉,“你的過敏性鼻炎......“
“軍墾城的沙粒比這裡的雪粒疼。“
肖迪踮起腳,吻在他凍得發僵的唇上:
“你教我的,抓起一把土就知道該種什麼種子。現在我抓起這裡的雪,知道該種什麼了。“
宿舍門被推開時,白髮管理員老太太舉著個玻璃罐進來:
“葉帥,新收的雜交麥種......“
話音卡在喉嚨裡,她看著抱在一起的兩個人,突然笑了:
“我們當年在這裡,也是這樣抱著啃凍麵包。“
玻璃罐裡的麥種在燈光下泛著金,肖迪數著罐壁上的標籤:
“雜交二代,抗寒基因表達率32%。“
葉帥從抽屜裡翻出個筆記本,裡面夾著張照片,是沙漠裡的紅柳苗,旁邊寫著:
“2016年3月,肖迪說這苗像她的馬尾辮。“
“種子庫缺個基因測序員。“
葉帥把筆記本塞進她手裡,“老太太說,華夏的沙棗和西伯利亞松雜交出的苗子,得有人盯著它長出第一片新葉。“
窗外的光伏板突然集體亮起藍光,像落滿星星的海。
肖迪想起葉帥說過,光伏板的角度是按紅柳向陽的弧度調的,此刻那些藍光順著雪坡流淌,真的像沙漠裡的紅柳叢,把根鬚悄悄扎進凍土深處。
葉帥抓起她的手按在玻璃罐上,麥種在掌心硌出細小的紋路。
“知道嗎,“他低頭看著那片金,“你寄來軍墾城沙土樣本里,我發現了苜蓿的種子。“
肖迪突然笑出聲,眼淚卻掉在罐子上:
“那是我故意混進去的,當年你說苜蓿能改良土壤,卻總忘了自己也需要被照顧。“
遠處傳來發電機的轟鳴,技術員在雪地裡喊:
“葉工,雜交麥種的恆溫箱調好了!“
葉帥拉起肖迪往倉庫跑,兩個人的腳印在雪地裡疊在一起,像當年在軍墾城的試驗田,他們並排走在田埂上,影子被拉得難分彼此。
恆溫箱的綠光裡,新培育的麥種正在發芽。
肖迪看著顯微鏡下的胚芽,突然想起葉帥父親說的話:
“黑土和沙土不一樣,但種起麥子來,一樣肯使勁。“
她轉頭時,正撞見葉帥在拍她的側臉,手機屏保換成了此刻的畫面——
她盯著顯微鏡,他舉著手機,恆溫箱的綠光在兩人臉上淌成了河。
深夜的宿舍裡,肖迪在葉帥的筆記本上看到行小字:
“種子是活的歷史,而你是我的春天。“
她摸出那枚麥種項鍊,塞進他手裡。窗外的雪又開始下,光伏板的藍光透過雪幕照進來,在牆上投出晃動的光影,像沙漠裡永不熄滅的篝火。
葉帥突然抓起衝鋒衣:“帶你去個地方。“
雪地摩托碾過厚厚的積雪,肖迪趴在他背上,看見遠處的種子庫亮著燈,老太太還在整理貨架。
“左邊是沙漠種子,右邊是耐寒品種。“
葉帥指著中間的新貨架,“以後這裡會擺滿雜交種,標籤上要寫培育人:葉帥、肖迪。“
肖迪望著貨架最上層的銅製懷錶,表蓋內側刻著:
“土地不會辜負認真耕種的人。“
她突然明白,那些跨越千里的種子,記著的不只是兩代人的溫度,還有兩個年輕人的約定——
就像沙漠裡的紅柳總要把根扎進深處,他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生長。
清晨的陽光穿透雪霧時,肖迪被一陣窸窸窣窣的響動驚醒。
葉帥正蹲在地上打包行李,衝鋒衣、絕緣手套、幾本翻得起卷的專業書,還有那枚裝著“凍土1號”麥種的玻璃罐,被他小心翼翼地裹在毛衣裡。
“今天要去貝加爾湖畔的試驗田。”
他回頭時,睫毛上還沾著從窗外飄進來的雪粒,“那邊的貝加爾針茅和咱們的抗旱苜蓿雜交成功了,第一批幼苗剛破土。”
肖迪翻身下床,踩著他的軍靴跑到窗邊。遠處的光伏板陣列在晨光裡泛著銀藍,像一片剛解凍的湖。
她突然想起昨天在種子庫看到的地圖,紅線從別爾哥羅德蜿蜒到貝加爾湖,像條跳動的血管。
“帶恆溫箱了嗎?幼苗經不起凍。”
葉帥從床底拖出個銀色箱子,箱壁貼著張便籤,是肖迪熟悉的字跡——那是她昨天晚上寫的:
“幼苗生長溫度:15℃±2℃,每小時記錄一次土壤溼度。”
他撓撓頭笑:“本來想自己記,結果你半夜爬起來都寫好了。”
雪地摩托在凍土帶飛馳時,肖迪才發現葉帥改了車座——加了層厚厚的駝毛墊,是沙漠裡維吾爾族老鄉常用來鋪炕的那種。
“去年跑試驗田震得骨頭疼,”他偏過頭喊,風灌進頭盔,聲音嗡嗡的:
“現在知道了,不光種子要保暖,人也得護著。”
貝加爾湖畔的試驗站藏在松樹林裡,木屋煙囪冒著白煙。
推門進去時,幾個烏克蘭研究員正圍著顯微鏡爭論,看見葉帥身後的肖迪,突然都笑了。
領頭的瓦西里舉起個培養皿:
“葉,這就是你說的‘秘密武器’培育出的幼苗?”
肖迪湊過去,看見胚芽上頂著片帶著絨毛的新葉,葉緣泛著淡淡的紅——那是沙棗苗特有的標記。
“抗寒基因和抗旱基因的表達率都穩定在40%以上,”
她指著資料記錄儀,“比預期提前了兩週。”
葉帥突然從揹包裡摸出個鋁製飯盒,開啟時蒸騰的熱氣裹著韭菜香。
“肖迪帶的餃子,”他分給眾人。
“軍墾城的韭菜,摻了貝加爾湖的魚糜。”
瓦西里咬了一大口,燙得直吸氣:“華夏的種子會發光,餃子也會!”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