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從蔬菜大棚開始

第227章 真真假假(兩章合一)

下午,萬安鎮大營村。

卡車剛停穩,白雲笙和魏敏就迫不及待地從車上跳了下來。看著十幾座白晃晃的大棚,兩人都露出震驚神色。

魏敏拿出相機,往前跑了幾步,找好角度直接按下了快門:“咔咔。”

白雲笙忍不住問道:“李哥,這些大棚都是你家的嗎?”

李哲應道:“沒錯。這些大棚都是我建的。明天還要動工,再次擴建10座大棚。”

白雲笙帶著些許不解:“李哥,你家哪來這麼多地?這麼一大片得有多少畝啊?”

“一個大棚佔地一畝,十幾個大棚就是十幾畝地。我們家可沒這麼多地,我去年租賃了村集體的20畝地,只要按時交租金就行了。”李哲解釋道。

說話的功夫,老李走了過來:“老二,來客人了?”

“爹,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京城電視臺的白雲笙同志,是一名職業攝影師,來幫助咱們拍攝大棚宣傳電影。這位是魏敏,晨光日報的記者,也是來幫助咱們做宣傳報道的。”李哲熱情地介紹道。

老李知道記者和攝影師,但從來沒有打過交道,覺得這都是了不得的人物,做了個請的手勢:“白同志,魏記者,歡迎歡迎。外面冷,咱們去大棚裡坐。”

一行人進了三號大棚,一股熱氣將兩人包裹住。魏敏早就聽李哲說過,蔬菜大棚裡很暖和,但親身體驗的感覺還是不同。

看著綠油油的蔬菜大棚,她又一次忍不住摁下了快門。

白雲笙掐著蘭花指往廚房的位置一指:“哎呀,這裡面還能做飯呢!不怕把大棚燒燬了嗎?”

“灶臺都用石板隔開了,只要注意一些,問題不大。當然隱患還是存在的。等新建成的大棚完工後,我準備再建一個種植園區,包括新的食堂、會議室、休息室和儲存室。”

新擴建的大棚越來越多,以後的工人也會越來越多,擠在大棚裡吃飯確實不方便。而且以後還有種植戶來學習大棚種植技術,李哲需要安排一個接待的場所。

白雲笙問道:“李哥,您當初是怎麼想到建蔬菜大棚的?”

李哲給他倒了一缸茶水:“這大棚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以前就有大棚和暖棚,只是前者的保溫效能太差,只能用來提前育苗和延期採摘,大棚裡的蔬菜沒辦法過冬。

暖棚的保溫效能倒是不錯,但建造的成本太高,而且還需要煤炭升溫,花費巨大。一般來說都是科研性質的,很難大規模種植。

我建的這個蔬菜大棚是利用厚土牆和地溫保暖升溫,極大地降低了種植成本。”

李哲停頓片刻,繼續說:“至於我種植蔬菜大棚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了響應農業部提出的'菜籃子工程',讓咱老百姓在冬天也能吃上新鮮蔬菜;另一方面就是為了賺錢,讓自己和家人都過上好日子。”

“很樸實很真摯的想法。”白雲笙連連點頭:“李哥,在您建大棚的過程中遇到過什麼有趣的事或者說比較大的阻礙?我覺得這些都可以寫在劇本里。這些現實的問題就是最好的戲劇衝突。”

“有趣的事情?”李哲回憶了一下:

“在剛開始建大棚的時候,地裡的玉米還沒有成熟,需要提前採摘。我們當時還開著拖拉機去京城賣過一次鮮玉米,還真賺了不少錢。家裡人也逐漸改變了態度……”

李哲遲疑片刻,感慨道:“要說阻礙的話也有。我當時是貸款6000元建大棚,家裡人都不理解,尤其是我母親極力反對,擔心我建大棚賠錢,想讓我把貸款還給信用社。

我當時的壓力也很大。投資建造蔬菜大棚對於我們農村人可不是一筆小錢。”

白雲笙豎起大拇指:“李哥,您真有魄力!”

魏敏也好奇地問:“李哥,你母親現在對大棚是個什麼態度?”當初她採訪李哲的時候,對方並沒有提起這一茬。

不過想想也能理解,自己做的是事實報道,而白雲笙拍的是電影,可以改編劇情。

“我母親現在很支援我建蔬菜大棚,也沒少幫著我幹活。現在她自己也想貸款建個蔬菜大棚。”李哲笑了笑,話鋒一轉:

“其實,我也能理解母親當時的心情。畢竟這半地下式蔬菜大棚是個新鮮事物,她也是擔心我賠錢了,還不上貸款。

好在一切都過去了。”

白雲笙拿出一個小本子記下:“李哥,我覺得你的經歷就很傳奇,你想不想把自己的經歷拍成電影?”

聽到這話,李哲愣了神,想到了一個港島社會大佬,好像就是以自身的經歷拍攝了一部電影,結果電影剛拍完就被警方拿來當證據,把自己送進去進修了。

李哲現在還只是賺點小錢的小角色,這種活人立碑的事兒,他可不想幹。

“我的經歷沒什麼好拍的。我覺得還是拍攝一些有趣或有戲劇衝突的劇情比較好,愛看的人多了,電影才能起到宣傳效果嘛。”李哲說道。

魏敏說:“李哥,帶我們去其他大棚看看吧,我還想多拍幾張照片呢。”

白雲笙也起身道:“對對對,我也想看看其他人是怎麼幹活的。”

“大傢伙都在新大棚那邊幹活,我帶你們看看。”李哲領著他們走向新擴建的大棚。

一行人來到了十三號大棚,朱益民正在領著一群人忙活。林小虎見到李哲後,屁顛屁顛地跑過來:“李哥,您回來了?”

李哲點點頭:“各位都停一下,我給你們介紹兩位客人。這位是京城電視臺的攝影師白同志,他來幫助咱們拍攝一部大棚題材的宣傳電影;這位是晨光日報的魏記者,也是來給咱們做新聞採訪。大家歡迎!”

眾人放下手上的工具,熱情地鼓掌。林小虎用好奇的神色看著兩人,跟一旁的葛青山交頭接耳,不知說了些什麼。

李哲指著朱益民介紹道:“這位是朱益民朱哥,也是我們蔬菜大棚的技術員。我不在的時候,都是他帶人照顧蔬菜大棚的。你們有什麼不懂的可以問他。”

魏敏眼中滿是好奇,邁著小碎步走到人們幹活的地方,指著一堆育苗盤問道:“這些黑色塑膠殼是幹什麼的?裡面還有一堆小格子,我還是頭一次見到這種東西。”

朱益民答道:“這個是育苗盤,每個小方格都是一個獨立的育苗空間,可以長出一顆或幾顆苗。等這些苗長大、變得強壯,再移植到大棚裡種植。”

魏敏哪懂這些,她只知道蔬菜是在地裡種的,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育苗,什麼叫移栽。對著朱益民仔細問了一通。

朱益民耐心地解釋,將育苗、移栽的過程和優點告訴她。

“我看著大棚裡都栽種了不少的蔬菜,又培養了這麼多新的蔬菜苗,打算往哪裡種啊?”魏敏問道。

李哲解釋道:“我之前不是說過嗎?我們還要擴建10畝蔬菜大棚。等大棚建好之後,這些長壯蔬菜苗也可以移栽了。這樣提前育苗,可以縮短蔬菜的種植週期,提高蔬菜大棚的利用率。”

魏敏點點頭:“真沒想到,種菜還有這麼多門道!”

隨後,李哲又帶他去其他幾個大棚看了看,滿足了白雲笙和魏敏的好奇心。兩人對蔬菜大棚也有了個大致的瞭解。

魏敏說:“李哥,我這次實地檢視蔬菜大棚後,對於反季節蔬菜行業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我想回去之後再寫一篇相關的報道。一會兒咱倆再談談,我再給您做個簡單的採訪。”

“採訪好說。”李哲看了一眼手錶:“時間不早了,你們轉了一下午,估計餓了吧?咱們先吃飯,吃完飯再慢慢聊。”

晚上,李哲設宴款待兩人,向兩人簡單介紹了一下他今年的蔬菜大棚種植計劃。

第二天一早,魏敏帶著新採訪收集的資料返回京城,準備寫兩篇報道。一篇是關於蔬菜大棚種植的,還有一篇是“蜀香居反季節蔬菜美食專欄。”

本質上說這兩篇報道是一脈相承的。

不過白雲笙並沒有離開。他覺得在這裡很有靈感,更容易收集蔬菜大棚劇本的素材。劇本完成後也會更接地氣、更真實。

他昨晚住在村裡,有些不適應,熬到後半夜才睡著。一覺醒來已經是早上8點多了。

“白攝影師!”

“白攝影師好!”

“早上好!”白雲笙笑著跟眾人打招呼。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