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從蔬菜大棚開始

第228章 交貨(兩章合一)

下午,大營村村北響起一陣嗡鳴聲。

四輛挖掘機出現在平整的田地裡。老李和王榮生站在不遠處指揮,李哲、王支書金百萬三人站在一旁閒聊。

李哲掏出一盒中華煙,遞給王鐵頭和金百萬:“王叔,咱們村還預留了多少機動地?”

“咱村人多地廣,按照政策將大部分耕地承包給村民後,村集體還可以留下5%到10%的機動耕地,如果只算耕地,不包括其他用地,大概有五百畝左右。”王鐵頭接過煙,金百萬幫他點上,抽了一口。

“咋的,你小子還想繼續租地?”

李哲點點頭:“是有這打算。咱們村的地比較分散,不光村北有,村南和村東也有,林小虎家的地就在村東。土地太分散,這一塊、那一塊,建了大棚也不好管理。我想著大棚還是要建在一起的好。”

李哲也抽了一口煙,繼續說:“當然,這個也不是絕對的,就像我哥家的地,緊挨著我家的地,旁邊又是朱哥的大棚,他想用自家的地也可以。

再一個,今年咱們公司成立後,十一月份第一批反季節蔬菜上市,就能初步回籠資金,到時肯定還會繼續擴建大棚。”

李哲壓低聲音說:“我有點小私心,想讓您幫我盯著點機動地,等咱公司的規模擴大,村集體這些地都能統一租下來,對村裡來說也是一筆穩定的進項。”李哲盯上了村集體的機動地,但他現在吃不下,得一步一步來。

王鐵頭想了想:“你想租村集體的地可以,但價格不能太低,要不然我也沒法跟村裡人交代。”

“那不能。我要是低價租地那不是讓您為難嗎?村裡人也得戳我脊樑骨。”李哲笑笑。

地是最不值錢的,跟反季節蔬菜的利益相比,租地那點錢根本不算什麼。李哲在乎的是租來的地是否能長期穩定地使用。

只要王鐵頭是村支書,再加上他和陳鎮長的關係,以及自家公司在村裡的影響力,李哲覺得問題不大。

老李走過來,接住李哲遞過來的煙,對著王鐵頭說:“支書,晚上咱們喝點。”

“成啊。”王鐵頭笑笑,指著挖掘機的方向:“凍土化開了不?”

老李搖頭:“還沒有完全化開呢,幸好咱們今天是下午動工,上午日頭還曬了半天,要不然還真不好挖。”

王鐵頭說道:“那咋不再等等,晚上個十天半月,凍土就全化開了,那時候施工就容易了,也能省些工錢。”

李哲接過話茬:“我也想過這事,再晚點確實更容易挖,不過,到時候工廠和建築隊也要施工了,挖掘機可就不好找了。”

還有一點李哲沒說,那就是反季節蔬菜是有種植週期的。如果種得太晚,採摘期也會延期。等天氣暖和,露天蔬菜大規模成熟,反季節蔬菜也就不值錢了。

李哲問道:“爹,招人的事你還得多盯著。不光要招聘臨時幹活的,還要招聘一些長期種植大棚的。一下子擴建十畝大棚,咱們的人手肯定不夠用。”

老李點點頭:“我已經在琢磨了。”在老李看來,僱傭臨時工好說,但要僱傭長期在大棚裡幹活的人,就得仔細挑選了。他還是想從本家親戚朋友裡面找。

王鐵頭輕咳了一聲:“李哥,你看俺家大慶咋樣?要是行的話,就讓他來大棚幫忙。”

老李應道:“咋不行,大慶這孩子我從小看著長大,人勤快,也懂事,只要他願意幹,就讓他來。”

王鐵頭笑道:“願意幹,這小子上次就說了,想跟著哲子幹,對哲子服氣的很。”

四臺挖掘機分成兩組,兩臺挖掘機合挖一個大棚,還是如之前那般將熟土層挖開放置到地基南側。

不過,這次的施工圖紙和之前有些不同,大棚的最東側要建一個小屋,既可以居住,也可以當成儲藏室。以前的大棚之所以沒有蓋房,主要是還是考慮成本問題。

現在李哲有錢了,也不用再像以前一樣摳摳搜搜,建造的蔬菜大棚也更加完備。

“咔。”旁邊響起了一陣快門的聲音。

李哲扭頭望去,見到白雲笙拿著相機站在不遠處。

李哲走過去招呼:“魏敏沒把相機帶走?”

“沒有。她留下相機,是想讓我拍點有價值的素材。”白雲笙指著前面的挖掘機:“這些挖掘機是在建大棚嗎?”

“對,是在擴建新的大棚。先把地基挖好,然後再建夯土牆。在夯土牆上搭建架子遮蓋棚膜和草簾子。”

“李哥,我聽說您最開始建的大棚都是人工挖掘的?”

“對,剛開始建蔬菜大棚連我母親都不支援。其他人都不知道是個什麼東西,根本找不到關係用挖掘機。我建第一個大棚的時候,招了20個人挖掘大棚地基。之後建二號大棚和三號大棚是一起挖掘,直接僱傭了40個人。”

白雲笙想了想,說道:“幾十號人一起幹活,那個場面一定很壯觀吧?如果咱們要拍電影,我覺得還是人工挖掘更有看點。”

李哲點點頭:“到時候可以拍一場人工挖掘的戲。白攝影師劇本寫得怎麼樣了?有進展嗎?”

“有進展。我之前沒有靈感,遲遲無法動筆,就是因為對農村和種植蔬菜大棚瞭解得少。現在我見到了蔬菜大棚,還認識了很多朋友,跟著他們一起幹農活,靈感就像噴泉一樣,噌噌地往外冒。”

白雲笙雙手向上舉,做出了一個噴泉的姿勢,笑著說:“我不光劇本有靈感了,我還敲定了幾個有趣的角色。

比如說林小虎,這小夥子特別機靈,對拍電影也感興趣,我覺得可以給他安排一個角色,另外還可以讓他協助電影的拍攝工作。

還有周青禾,一個大學生願意來鄉下種菜,這件事本身就帶著戲劇衝突。我覺得這個角色如果寫在電影中也會很有意思。”

李哲露出贊同的神色:白雲笙找的這兩個人確實比較有特點,而且都是年輕人,容易接受新鮮事物。

“除了這兩個人之外,還有李酒缸。我聽說他是您的堂哥,他這個角色性格鮮明,有酒萬事足,很有爭議,也很有看點,可以讓電影劇情更豐滿。”白雲笙說到了興頭上,從兜裡掏出一個小型筆記本,一邊翻看一邊說:

“還有您的舅舅王榮生,他因為一些特殊原因被迫和妻子女兒分開,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遭遇。我覺得也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等等!”李哲打斷了對方,他哪裡聽得出,這小子是要搞煽情,“把我舅舅的事兒拍到電影裡不合適吧?畢竟是寫那個年代的事兒,會不會犯忌諱、不容易透過稽核?”

“沒事兒,這兩年的電影稽核尺度放寬了。只要不過度渲染,問題不大。只要後期的結局符合主流價值觀就行。”白雲笙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樣。

李哲還是覺得不合適:“這不光是稽核的事兒。我舅舅對他曾經的一些事情難以釋懷。如果把他的事情拍出來,我擔心他會不高興。”

“李哥,您放心吧。如果真要把這個劇情拍到電影裡,我肯定會經過他老人家的同意。讓他老人家看過劇本,再開拍。”白雲笙語氣很誠懇。

說到這兒,李哲也有些納悶:“白攝影師,我舅舅的事情你是聽誰說的?”

“是王叔自己告訴我的。”白雲笙解釋道,“上午我和林小虎聊天,說起了港劇《陳真》。我說我不光看過《陳真》的電影,還見過陳真本人。林小虎還不信,我就說起了京城電視臺去港島和亞視電視臺交流的事兒。”

說到這,白雲笙露出幾分得意的神色:“那港島是真好,都是大高樓,到處都是汽車,比咱京城的車還多。老百姓的衣服也漂亮,個個都很時尚……”

見李哲不是很感興趣,他繼續說:“王叔知道我去過港島,就向我詢問港島的事情,我把港島見到的事,聽到的事都跟他講了一遍,他聽的特別認真。

我見他對港島特別感興趣,就問為什麼,他就提起了這段經歷。我當時聽了,心裡就有些不得勁……

我答應他,如果有機會再去港島,會想辦法幫他打聽家人的下落。”

聽到這裡,李哲嘆息一聲,王建軍和小姨相認的事兒,一直沒有告訴王榮生。原因也很簡單,王建軍的母親已經再婚,這對王榮生來說並不是好訊息。

哥倆也商量過,都不知道如何開口,也只能等以後有能力去港島再說了。

白雲笙提議:“李哥,我還有一個想法。我覺得您不光可以拍一部宣傳電影,還應該再拍一部紀錄片。將建造蔬菜大棚、育苗和售賣反季節蔬菜的過程都拍攝下來,以後再看肯定會很有意義。”

李哲覺得這個想法不錯:等再過幾年或十幾年,回頭看看這段經歷,一定很有意思。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