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丸飛行時間41.7秒,“李默的聲音帶著壓抑的興奮,手指在觸控屏上劃出弧線,“實時資料顯示,末速6.8馬赫,命中預定靶心——那是塊1.5米厚的裝甲混凝土靶,穿透深度1.37米,完全達到設計指標。“
周院士扶著觀察哨的金屬欄杆,望遠鏡的鏡片還在微微震顫:“後坐力控制得超乎想象,底盤幾乎沒有明顯位移。“
“應用了我們給潛艇研發的磁懸浮緩衝技術,“吳浩指向螢幕上的受力分析圖,紅色的力場線在底盤下方形成環形屏障,“300兆焦的發射能量,透過超導線圈產生的反向磁場抵消了85%的後坐力。這也是為什麼'天樞'能在行進間完成發射準備——整套系統的抗過載能力達到50G,相當於戰鬥機飛行員的承受極限。“
張副總忽然指向另一處靶區,那裡的地面上散佈著十二輛塗成迷彩色的裝甲車模型:“試試'天權'速射炮,打移動靶。“
當“天權“無人戰車駛入發射陣地時,考察團才看清其炮塔的特殊設計:六根炮管呈圓周排列,供彈系統像旋轉木馬般高速運轉,每根炮管的散熱槽都泛著冷卻液的水光。李默調出戰術地圖,二十公里外的荒漠上,十二輛摹擬敵方裝甲車正以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進行蛇形機動,車載紅外干擾器不斷髮射著欺騙訊號。
“目標鎖定......全自動交戰模式啟動。“李默按下紅色按鈕,按鈕表面的防滑紋路還帶著他掌心的溫度。
這一次,空氣被連續撕裂的聲響如同無數皮鞭抽打,“天權“的炮口噴出密集的火舌,每發炮彈的間隔不足半秒。考察團成員們透過望遠鏡看到,最前方的模擬裝甲車突然爆發出橙色火球,裝甲板像樹葉般捲曲飛散,緊接著第二輛、第三輛......六秒內,十二輛目標車全部被命中,爆炸的火光在戈壁上連成一條璀璨的線。
“實測射速122發/分鐘,命中率100%,“李默的聲音有些顫抖,他調出AI火控系統的決策日誌,“系統自主選擇了從左至右的射擊順序,優先摧毀了帶頭的指揮車。每發炮彈的命中點都在裝甲最薄弱的頂部或側面,這是經過百萬次訓練後的最優解。“
汪良工指著螢幕上的彈著點分佈,那裡用不同顏色標註著攻擊角度:“這些射擊引數是預設的,還是AI自主決策?“
“完全自主決策,“吳浩調出AI的訓練資料庫,裡面儲存著近十年全球各地的戰場資料,“系統學習了三萬多個裝甲目標的紅外特徵、運動模式和薄弱部位。上個月在西北某基地的演習中,'天權'成功攔截了十五枚模擬'戰斧'導彈,其中三枚是從不同方向同時來襲,攔截成功率達到100%。“
王總忽然皺眉:“電磁炮的供電是個大問題,這麼大的瞬時功率,常規發電機根本無法滿足。“
“這正是我們的核心突破點,“李默指向遠處的移動供電車,那輛車的頂部隆起,覆蓋著厚重的鉛板,“搭載的是微型模組化核反應堆,熱功率500千瓦,採用固態氟鹽冷卻技術,能連續穩定供電七十二小時。整個供能系統實現了全自動化運維,從啟動到關機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預——上個月有輛供電車在戈壁翻車,反應堆立即觸發了被動安全shutdown,沒有任何放射性物質洩漏。“
考察團在靶場停留的時間遠超預期,從電磁炮的彈藥裝載流程到抗電磁干擾測試,每個環節都被拆解展示。當“天權“速射炮成功攔截一枚模擬高超音速目標的靶彈時,周院士忽然抓住吳浩的手臂,指尖微微用力:“小吳,你如實告訴我,這兩款電磁炮何時能正式列裝部隊?“
吳浩與李默對視一眼,後者點點頭,眼中閃爍著疲憊卻熾熱的光:“'天權'近程速射炮已完成所有定型測試,生產工藝也透過了軍工認證,今年年底前就能裝備重點集團軍的防空旅。'天樞'遠端炮正在解決車載能源系統的小型化問題,預計明年第二季度完成陸基機動部署,而艦載版的研發也在同步推進——海軍的055型驅逐艦改型方案,已經預留了電磁炮的安裝空間。“
張副總望著遠處歸巢的無人機群,它們的航跡在天空劃出銀色的弧線:“當年我們搞航母時,被人嘲笑'航母無用論';現在搞電磁炮,又有人說'不如多造幾枚導彈'。但今日觀此測試,我才算真正明白:國防科技從來不是跟風趕時髦,而是要在無人問津處深耕,在關鍵時刻方能破壁而出。“
吳浩沒有接話,只是望著“天樞“炮管上反射的陽光。那道光柱像極了三年前他們在戈壁插下的第一根測量樁,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他們在痴人說夢——在這片連手機訊號都時斷時續的荒漠,想搞出超越傳統火炮的電磁武器,無異於天方夜譚。而此刻,這道光柱已能穿透數百公里的距離,精準命中目標,更照亮了未來戰場的技術座標系。
離開靶場前,周院士忽然停在主控塔的榮譽牆前。牆面沒有懸掛任何勳章或錦旗,只有一排泛黃的照片:第一張攝於沙塵暴中,科研人員用身體護住精密儀器,臉上蒙著的紗巾已被沙粒磨破;第二張裡,年輕工程師抱著超導線圈在實驗室的行軍床上睡著,電腦螢幕還亮著複雜的公式;最後一張是“天樞“首射成功的瞬間,整個團隊在戈壁上跳躍歡呼,背景是尚未散去的等離子體煙霧,每個人的臉上都混合著油汙與激動的淚水。
“你們這裡該掛麵錦旗,“周院士的聲音有些沙啞,他指著最後一張照片裡吳浩年輕的身影,“等'天樞'正式列裝那日,我親自送一面來,就題四個字:'戈壁鑄劍'。“
吳浩望著照片裡自己年輕時的模樣,那時的臉龐還帶著學生氣的稚嫩,卻敢在專案申請書上寫下“三年突破電磁炮核心技術“的豪言。如今看來,那不是豪言,是每個深夜實驗室裡不滅的燈光,是每次實驗失敗後重新焊接的導線,是沙塵暴裡堅持完成測試的固執,是無數次“第N次失敗“後依然按下“重啟“鍵的堅持——正是這些點滴,將“不可能“三個字,硬生生改寫為“已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