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前所未有的七千字大章,這個標準就是周更也沒問題了?以後四天內可不要再催更了哦!
ps2:看到好多書友打賞,在下頗為感謝對本書的支援,但是呢,在下寫同人也不打算簽約,雖然起點已經通知在下可以籤那個什麼書坊合約,所以各位就不用那麼破費了,反正鐵騎也是收不到╭(╯^╰)╮,不如多多給些推薦,點選,評價什麼的,讓這本書資料更好看一些唄!!
丞相,居百官之首,禮絕諸僚,金印紫綬,秩俸萬石,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楊慎,就是中華聯邦的丞相。
漢歷1729年,皇曆1527年,以中華帝國為核心的亞洲八百多個國家與地區在神都洛陽朱禁城簽署《中華聯邦憲章》,標誌著中華聯邦正式成立。中華聯邦天子以聯邦最高統帥身份頒佈《中華聯邦憲法》,規定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為聯邦制帝國,首都為洛陽。
然而中華聯邦雖然是一個以聯邦命名的國家,但是因為作為佔據著聯邦內部主導地位的中華帝國實力和影響力過於強大,無論是南洋列島還是河中諸國都已經深受華夏影響上千年之久,其文明禮儀習俗皆是歆慕中華,可以說雖然當初有著八百邦國,但是那些加盟邦加起來的實力尚且不及帝國的一半,更何況這八百邦國中的過半還都是原先的宗藩體系的藩屬國,只不過是把外藩地位變成了內藩。所以聯邦的政體一直延續著原先中華帝國的制度,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獨裁政體的聯邦制帝國。
而作為這個獨裁帝國的百官之首,雖然在地位和尊榮上尚在大將軍之下,但相對於只是天子軍事幕僚長和誰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有的戰時統帥的大將軍,楊慎這個百官之首、禮絕諸僚的丞相在日常中的作用可就要大得多了。
作為當今天子的心腹肱骨之臣,楊慎在四旬出頭的年紀就坐上了這個在中華聯邦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子,固然與天子的信任有關,但是自身的實力和才幹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畢竟這可是中華聯邦的丞相!
他負責管理軍事大計或其他要務,並輔佐天子處理國家大事。逢有機要事情天子召集三公九卿、諸部尚書、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議,避免專斷。一般政務,則由丞相決定即可施行。天子有事,常向丞相諮詢,丞相有時可封駁詔書,表示對天子命令持保留態度。具體職權是:任用官吏,或是向天子薦舉人才;對於地方官的有考課和黜陟、誅賞的權力;主管律、令及有關刑獄事務;地方上若有暴動等事,丞相派屬官前往鎮壓;在軍事或邊防方面也承擔一定的責任;全國的計籍和各種圖籍等檔案都歸丞相府儲存······總之最為一個幅員萬里、人口億兆的超級大國,每天呈報中央的事務以車載斗量亦不足計,而丞相所要處理的事務足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
這些原本是一個相當艱苦的工作,縱使地位尊榮,位高權重,但也是一個勞心勞神的工作,遍觀中華歷史,在歷代丞相傳記中,凡是在史書上獲得了美言褒獎的丞相,無一不是鞠躬盡瘁,甚至有不少也驗證了後面一句“死而後已”不幸病死、累死在任上的,例如中華帝國的第二任丞相諸葛孔明就是病疫在任。但是這一切對於現任的丞相楊慎而言,他可就比前輩們舒服多了。
這一切還要從六年前開始普及的人工智慧技術。
自從六年前,劉軒透過一場宮廷政變登基成為中華聯邦第89代天子之後,中華聯邦就開始了前所未有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中對聯邦民眾們而言,天子登基以來最大的變化還是那個由恐怖機器人發展而來的智慧機器人技術。不過對於這些改變自己生活的機器人,聯邦民眾普遍都抱有好感的同時也存在著一絲畏懼之心。
抱有好感的原因很簡單,由原本的軍用智慧機器人民用化普及而來各種各樣的智慧機器人已經開始遍及全國各行各業,服務業、政府、商業···更不用說作為聯邦重點扶持的工農業了,智慧機器人在生產中的普及直接開啟一次工業革命般的影響,高效而又廉價的勞動力,再加上聯邦的計劃經濟為主的經濟政策,聯邦的生產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爆炸、民眾的生活水準也得到了日新月異的改善。在這個遺留著大量古典文化傳統的中華文明中,尚還保留了古典時代淳樸民風的民眾自然會喜歡這些改善了自己生活待遇的機器。
而畏懼之心固然是因為第一代恐怖機器人那猙獰的外表和不停閃動的紅色電子眼,但是在已經經歷了數代改良之後,除了少數機械巡捕依舊保留——或者說是特意加強——那種威嚇力十足的造型之外,其餘種類的智慧機器人,特別是用於服務行業的品種在保留相應功能的同時,特別注意外形的改良,例如用於市容市貌和家庭衛生的清潔機器人,就是如同垃圾桶一般圓滾滾的外形,非但沒有任何可怕,反而很可愛。但是廣大人民群眾乃至仕宦豪門對於智慧機器人依舊存在畏懼,則是一個流傳極廣,但又無人證實的傳言。
所有智慧機器人都是錦衣衛的眼線!
沒錯,正如同那些人猜想的一樣,遍佈聯邦各地的智慧機器人確實是一個個的監控者,依靠遍佈聯邦全境的數十個大型智慧化機器人工廠,數以億計的不同種類的機器人充斥在聯邦的大小城鄉之間,具有科幻色彩的外表和功能與周圍上千年傳襲的古色古香的環境成就了一種另類的風景。然而作為一款軍用品改制而成的這些民用智慧機器人,在極大地提高生產力,創造財富的同時,又透過種種無線、有線的聯絡方式與遍及聯邦每個城市的政府主機形成了一個籠罩全國的監控網路,將整個聯邦各地每時每刻的動態情況透過數十臺設定在各州治所的超級邏輯引擎中心透過一番處理和篩選後再由國家資訊高速網路上傳到洛陽,最終交予位於朱禁城地下的那臺由超大規模量子計算陣列組成的超級邏輯計算引擎和全世界唯一的一個智慧生命“龍”來處理。
就這樣,有人工智慧技術衍生出來的智慧機器人加上邏輯引擎中心搭建的智慧網路,構成了這樣一個遍及全國的監控大網。
只不過出乎大家預料的是,在聯邦建成這樣一個從下至上無縫連線的監控網路之後,最大的受益者居然不是負責監控國內的錦衣衛南鎮撫司,而是丞相楊慎領導的中央政府。
不過仔細一想的話,這其實也不難理解,對於錦衣衛南鎮撫司而言,可以監控全國所有個人智慧終端的條件下,這樣一個個多祈禱資料統計的手機網路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但是對於中央政府而言,全國監察網路則使得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瞭解和控制力度從未達到今日這個程度,有著這套將末端延伸到聯邦任何一地的網路,即使遠在洛陽的丞相想要了解交州番禺市的一個小區的實際情況,也只需要等待幾分鐘,結果就會出現在丞相面前的計算機全息顯示器上。而且透過這些末端收集上來的資料,由“龍”透過統計學,統籌學等一系列處理運算,就可以得到政府所需要的各種決策依據,再根據和各地政府報上來的資料這麼一對比,資料的真實性就更加有所保障。這樣一來,困擾政府數千年的官吏欺上瞞下的痼疾就不治而愈,雖然不敢說沒有絲毫的漏洞,但相比之前而言,卻已是好上了太多。
而另外一套國家智慧管理網路系統使得政府工作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流水線化,透過與網路連線的智慧終端,也就是各種各樣的政府服務機器人,一般性的、普遍性的政務流程就可以按照既定程式交由智慧網路來處理,原本需要數個官署,好幾天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只要短短几分鐘內在智慧網路上的資訊流動就可以完成。而官吏們就只用處理那些突發性的、特殊性的、或具有重大意義的、特別重要的工作就可以了,只需要時不時檢查整個網路的管理狀況,進行無規律抽查即可。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劉軒在六年前才能聯邦的幾乎所有的政府機關都被清洗掉二分之一維持整個國家的正常運轉,就是在六年後的今日,整個國家的管理人數也比之前減少了三成,而工作效率至少提高了十倍!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現任丞相才不需要每天處理那些難以計數的瑣碎事務,將時間解放出來,投入到作為國家管理者所必須承擔的宏觀戰略方面的調控,制定總的政策指導方針。而且因為政府工作流程的智慧化,使得官府各部門之間的聯絡比起以往也更加通暢和便捷,公文傳遞,上情下達也沒有了過往的拖拉。
現在楊慎就拿著一份聯邦發改委透過智慧網路發過來的一份關於聯邦經濟的調查檔案,這份今天早晨剛剛發函的檔案經過智慧網路的預處理之後,第一時間就送到了丞相的案頭,而檔案的相關資料也隨著這份檔案一同送往,讓丞相可以第一時間就注意到這份檔案。
今年是中華聯邦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收尾之年,眼下已經過了九月份,所以負責研究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和發展情況,監測和調節國民經濟的執行的聯邦發改委就預先做了一個初步的經濟統計,對第一個五年計劃做出一個大略上的初步總結。而現在丞相手中的這份就是這份統計工作的總結。
不得不說,在五年計劃和人工智慧技術兩樣“神器”的幫助下,聯邦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難以想象的成功。
農業方面,因為在對聯邦各級門閥世家的大清洗中,聯邦政府從這些世家門閥手中獲得了大量的耕地,所以建立大量的國營農場,在科學化,規範化的管理下,這些國營農場和自耕農們連續五年喜獲豐收,不僅傳統的東北、中原、湖廣、嶺南等農業產區產量增長喜人,就連一直和中央若即若離的天竺之地,在接受中央政府的直轄管理後,傳統農業增長速度也是屢創新高,而且按照天竺多達1.43億公頃的耕地面積和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農業產量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看到這個資料,楊慎自然也是開心無比,農業乃一國之本,沒要農業聯邦就如同沙地起房一樣,作為一個人口高達近三十億國家的大管家,糧食問題從來都是聯邦丞相最關心的問題,沒有之一,畢竟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最好養的人民,只要還有一條活路在,誰會去做造反這麼高難度的任務!
工業方面更是喜人,原本中華聯邦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就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在得到劉軒帶來的一些能源、材料方面的科技後,特別是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的人工智慧技術和機器人技術,工業發展速度更是爆炸性的增長,各項工業指標資料每年的增長速度都超過了20%,五年下來,工業總量翻了一番!
然而當楊慎正為自己任期內取得如此成就而撫須微笑時,接下來的內容卻又給了興頭上的丞相大人一瓢冷水,就是因為工業增長成果好的過頭了,在得出聯邦工業的相關資料後,發改委的各種博士們用這些資料與各種資料做了一大番的比較、論證,最後得出了一個很不妙的結論:中華聯邦很可能在明年就遭遇到產能過剩,進而引發國民經濟的通貨緊縮!
看到這樣一樣結論,還在為聯邦五年計劃成就而高興的楊慎當場就是一愣,但是當他又從新仔細的看了一遍這個分析過程後,原本還帶著微笑的神情就變得嚴肅了起來。
產能過剩,即生產能力的總和大於消費能力的總和。產能也就是生產能力,是指在計劃期內,企業參與生產的全部固定資產,在既定的組織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或者能夠處理的原材料數量。生產能力是反映企業所擁有的加工能力的一個技術引數,與生產過程中的固定資產數量質量、組織技術條件有很大關聯,因此,有種說法為產能過剩並不意味著產品過剩是有道理的。
但很顯然,發改委的博士們所說就是產品過剩!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