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倪方六
近日,這條訊息引起了不少女性的注意:在北\京新公廁標準中,擬將男女廁位比例將從現有的1:1,改為1:2左右,計劃於2013年實施。北\京此舉算是破天荒,在中國廁所史上,古代也很重視公共廁所的建設。公廁何時分出男廁女廁的?
早期公廁多建在道路旁
——先秦民廁“垣高十二尺以上”
不必諱言,廁所與食堂一樣,是人們每天都要去的地方。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廁,清也。”意思是,廁所是清除汙物的地方。廁所有公廁和私廁之分,學術界有一種觀點,最先出現的應該是公廁,而非私廁。公廁,又叫官廁,中國最早的一種公廁,是建於道路旁邊的廁所,即所謂“路廁”。
《周禮·天官》中有這樣的記載,“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宮人專門負責給周王打掃房間衛生,建廁所,清除不潔之物,消除臭氣。
所謂“匽”,就是古代的廁所,它又稱“偃”。依東漢學者鄭玄註解,匽,就是路廁。清代學者王念孫則認為,“井匽”是隱蔽的廁所。這兩種解釋其實並不矛盾,即便建在路邊的廁所,也是講究隱蔽的,最簡單要有一道圍牆做攔擋屏障,不然有傷風化,成何體統?
先秦時代的公廁有具體的選址和建築標準。《墨子·旗幟》中稱,“於道之外為屏,三十步而為之圜,高丈。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所謂“屏”,就是圍牆作廁;“溷”,則是古人對廁所的另一種叫法。
墨子生活年代的公廁,應該是一種標準化廁所,規格統一:圍牆周長“三十步”,越過了40米;高一丈,超過了2.3米。這是供軍人使用的廁所,如果是民廁,圍牆增高,達一丈二,越過了2.7米。廁所有這麼高的圍牆,想偷窺是很困難的,可見中國古人很有心,充分考慮到了**保護。
從“民溷”一說中還可知道,古代廁所除了建在路邊,還流行建在豬圈附近。“溷”,即豬圈旁邊的廁所,這種廁所選址理念古今通用。《漢書·劉旦傳》記載,燕剌王劉旦在謀奪皇位失敗前,從家裡廁所中跑出了一大群豬,被視為“凶兆”,凶兆背後反映的,是廁所與豬圈建在一起的社會風俗。
漢代已有水衝式座廁所
——“頗與今日之洋茅廁相類”
《墨子》中所記,僅是古代一個時期廁所外部規劃情況,對於內部設計、糞坑形狀等資訊,並沒有交代。從史料上看,周代時的廁所內已設漏井,穢物可自然落下池內,近代學者尚秉和在《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廁溷》就此認為,周代的廁所“頗與今日之洋茅廁相類”。
這個說法有稽可查,並非虛言。西漢司馬遷《史記·萬石君傳》(卷一百零三)中,有這樣的記載:漢初大臣萬石君之子石建,當官後,每次休假回家看望老父親,必先去傭人的房間詢問父親的情況,並“取親中裙廁牏,身自浣滌”。
這裡的“廁牏”,係一種將木頭中間鑿空,以盛糞便的褻器,其具體結構和功能與與現代馬桶類似。石建親自給老父親洗內衣,涮馬桶,而不讓僕人動手,可見他是一種大孝子。
現代考古已發現了不少古代廁所。在河\南商\丘芒\碭\山樑孝王劉武墓中,便發現了一處衛生間,房間裡有一套完整的石質座便器,可以用水沖洗。此廁距離2000多年,被認為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水衝式廁所。
2009年,筆者曾順便前往芒碭山,考察了梁孝王墓。看到,在座便器的正後方牆上,還鑿出了一條衝廁的水管,蹲位旁邊還有石質扶手,設計相當人性化。後來,在滿城陵山中山王墓中、徐州獅子山、駝籃山楚王墓等個已發掘漢墓中,筆者均看到了“廁所”,只是豪華程度不等。值得注意的是,廁所旁邊往往還有配套的“浴室”,顯示出時人先進而又科學的衛生觀念。
梁孝王墓中的廁所,應該屬於私廁一類,相當於今有錢人家的高檔衛生間。古代普通廁所應該不是這樣,從史料上看,一般是挖出一個很大很深的坑,築牆圍成廁,俗稱“茅廁”、“茅房”。《左傳·成公十年》中有這樣的記述,晉侯“將食,張,如廁,陷而卒”,晉侯即晉景公,他在吃飯前覺得肚子漲,上廁所,結果一不小心掉進糞坑裡,淹死了,可見糞坑之深。
西晉豪廁被誤為主人臥室
——明高階廁所“不聞有穢氣也”
發展到後來,廁所越來越講究,出現了不少豪華廁所。如在晉代,一些貴族家的廁所簡直就別墅,現代五星級廁所也沒有那樣講究。據《晉書·劉寔傳》記載,西晉超級富翁石崇家的廁所,便是超級豪廁,裝璜考究,“有絳紋帳,裀褥甚麗,兩婢持香囊”。如廁者方便後,還要換上新衣服。劉寔是當時的朝中重臣,他都沒上過這樣的廁所,誤以為進入了石崇的臥室。劉寔不習慣,最後找普通廁所方便。
東晉大將軍王敦,當年第一次上妻子武陽公主(晉武帝司馬炎之女)家廁所,還因為太豪華講究,而鬧了大笑話,被南朝劉義慶收錄於《世說新語》“紕漏”卷中。當時廁所內放著幹棗,這是用來塞鼻子的,王敦以為是供如廁食用的,結果將棗子全吃了。出廁所後,婢女端來洗手的肥皂水,結果他當茶水一飲而盡。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