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太平道

第45章 黃巾起義,原本的計劃是什麼?

夜幕籠罩大地,天地寂無聲響。唯有廟中炊煙一縷,升入蒼茫星河。溫暖與熟食的香氣,就這樣漫入寒夜,帶來歲末的安寧。

廟中灶前,鐵釜輕響。釜中粟米已熟,由大賢良師張角與天醫張寶,親自分給一眾渠帥門徒。

“太平黃天!”

“願太平!…”

作為太平道渠帥的聚會,眾人的飯食,比在冀州道場時好了些。瓦罐中裝的,是粗糙實沉的粟米。陶碟上擺的,是醃雪裡紅、醃芥菜與黃蒜。陶罐裡還有渠帥們帶來的鹹魚,加上雪水燉爛了,澆在粟米飯上,吃起來很香!“呼!真香啊!…”

高道奴一口氣吃了三碗,心滿意足,靠在牆上呼氣。張承負盤腿坐著,慢慢咀嚼著噴香的粟米飯,也仔細打量著吃飯的眾人。

這樣的飯食,自然與鐘鼎玉食的宦族、世家沒法比,就連大酒大肉的豪強也比不上,充其量是村中富農的水平。

然而,在這災旱大疫的年份,對普通的黔首來說,一口粟米、一口鹹汁,已是天地清寒中最豐盛的恩賜了!而若是能吃飽,那更是天大的福氣啊!

“我太平道的太平,就是能吃飽飯啊!~~”

有門徒悠悠感慨,渠帥們也點頭認可。在兩位太平道教首的約束下,此時黃巾眾人的作風,還保持著農戶般的樸素,貼近鄉民們的底層生活。

至少,在大賢良師與天醫目光所及,眾人皆是如此。哪怕是領導一方的大方渠帥,也都把碗裡的粟飯吃的乾乾淨淨。碗裡一粒粟都沒剩,幾乎都不用洗。

“黃天所鑑!眼下這些渠帥與門徒們,都有著太平道的信仰。他們出身底層,追求黃天之道,相信有天下太平的那麼一天!在這種宗教信仰的加持下,太平道門徒們的紀律性,比普通的郡國兵還要強,更不用說那些落草賊寇了…”

張承負笑著認可,但很快又陷入深思,默然不語。

“只是,這種太平道信仰的維繫,卻絕非易事!現在只有三位大醫,才能約束住這些渠帥們,給與他們未來的希望…而一旦大醫們都不在了,這些渠帥們能繼承太平道統,約束住自己和手下嗎?恐怕…”

“哧溜!齊地的酒,這麼多?!…”

旁邊高道奴吃飽了肚子,又覺得有些渴。他熊一樣的眼神,很快飄到牆角處,青州渠帥們帶來的大壇齊酒。可惜,大賢良師與天醫吃的簡樸,都沒有發話,便無人敢於喝酒。

“飯後飲湯,提神醒腦!…”

有門徒去煮了幾鍋湯水,裡面加了些麥芽、棗和朹(山楂)。當很酸中微甜的湯水,飲入張承負的口中,他頓時酸的呲了牙,整個人都精神了起來。

“飲湯漱口。正身跪坐…念《太平經》!”

張承負聞聲坐正,再看上首,二師叔張寶已經取出一卷竹簡的《太平清領經》。這一套經書足足有一百七十卷,大半存在冀州道場,小部分由三位大醫親自攜帶。而張寶領著渠帥們,誦了三段經文,每一段又各有所指。

“人之生也,得天地之氣,養父母之恩,食五穀之實,飲江河之清。若能清心寡慾,正言正行,行善積德,不欺弱小,不慢天地,是為上人也…”

這是太平道最初的宗旨,“勸善行道”,在西漢就已有雛形。

“夫百病之起,多因氣失;氣失之源,多由心亂。心善則氣和,氣和則百脈調暢。為人醫者,須存慈憫之心,口不妄言,手不亂施,念念為生民…”

這是太平道傳道的法門,“行醫濟世”,在東漢初逐漸成體系。

“黃天當立,太平將臨。天地革運,世當新治。百姓修德,萬方歸一。大道不遠,在人一念;太平不難,在人一行…棄爭鬥,息貪慾,男女相敬,父子相親,上下和順,鄉里無訟,是為黃天之法。願諸眾生,各存慈心,各行義道,共成天地清寧之世!…”

這是太平道追求的目標,“建立黃天”,由漢末張角三兄弟傳道中提出。而從最初的道家信仰,到醫術手段,再到政治理念…

四百年道門孕育與興起,吸納了浮屠佛教傳入的理念,卻又比佛教更務實,深深紮根在鄉間黔首中,這才有了今天漢末的太平道!

張承負專心聆聽著、唸誦著,從這《太平道》的經義中憶起了許多,想做的更多!

這一刻,這些切合時代的太平經義,洗滌著他內心的殺氣,也像是一把鐵錘,把他鍛打成更堅定的鋼鐵…直到眾渠帥門徒念罷,誠意發自肺腑,齊齊祈禱。

“黃天在上!願太平!~~”

張承負這才伏下身體,渾身感受著火盆的溫暖,向上首的兩位大醫稽首行禮。

“願太平!!…”

有著信仰的集體,總是令人難忘。像是每個人都能袒露心扉,放出光與熱。這光芒能夠互相迭加,像無數火把照亮原野,也像無數人撥出的熱氣,將千年的冰雪融化!

而後,它又像沒有頭疼的醉酒,能讓人肩膀靠著肩膀,安心的、放鬆的沉眠。這就是同道!一夕感受,畢生難忘。縱然,最後分道揚鑣…

“仲弟,何為我太平道的同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