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太平道

第70章 世家大族的子弟,也當了太平道的渠帥?

太平道眾人在雷澤修整了一日,拜祭了伏羲,也埋葬了大賢良師張角的故人,接過對方的遺願與傳承。接著,眾人從雷澤繼續往西南,步行兩三日,就出了濟陰郡,到了陳留郡的濟陽縣。

山南水北為陽,濟陽原本在濟水的北邊。但這條黃河的支流也同樣桀驁兇猛,歷史上濟水幾次改道後,就變成濟陽在濟水的南邊去了。而眼下春分已至,本該是東風潤土、細雨催苗的時節。可從東平陸到濟陽一路,天色高曠如白灰,下雨的量就像擠眼淚。河邊本該灌溉的田壟上,冬麥顏色淺黃,柔葉卷邊,晨起的露水也未足。

“早春少雨、苗土開裂。若是持續下去,夏收的麥子,怕是會減產絕收啊!”

雖然只是一個春季少雨的苗頭,但對於今年可能的旱情,太平道眾人都有了些不安的預料。大賢良師帶著弟子們,在濟水邊望了許久,看著河邊的沃地整整齊齊,幾乎把濟水僅有的灌溉佔得滿滿當當。而在水渠流過的地方,還有些提刀帶弓的大族莊客看著,要是有小民農戶敢來河邊“偷水”,輕則呵斥打罵,重則當頭一刀!

很顯然,本地的大族對水源看的極重,可能也預感到了某些不妙。但世家大族可以採取行動,搶先佔據所有寶貴的水源。普通的黔首百姓就沒任何辦法了。或許,對分散的小民來說,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禱。祈禱老天能夠降雨,今年千萬不要大旱,留大家一條活路。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濟水過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沿途灌溉無數。然而,這條大河與黃河連通,大雨時最容易洪澇決口,甚至改道。眼下沒這種苦惱,卻是水量不足。若是大旱起,遍及黃河兩岸,恐怕比洪災還要嚴重!”

大賢良師張角帶著門徒眾人,在濟水邊考察了一番,就又一次憂心忡忡地上路了。從這濟陽縣處,眾人折而向南,離開了濟水,去往南邊的外黃縣。

外黃縣這個名字,其實與河北冀州的內黃縣隔著大河相對。若是背靠太行山,面對黃河觀南北,黃河西北為“內黃”,東南為“外黃”。這兩處,都是關係到守河的要地。

張承負一路觀察,沿途陳留郡中的情形,明顯大族眾多、世家林立。各種大族的莊園田地規模,都比濟陰郡中要大。而等到了外黃縣城外不遠,終於有太平道本地的小方渠帥史謙聽聞訊息。他帶著幾十名護衛,一輛馬車,匆匆前來接應。

“啊!賢師遠來,弟子怠慢了!這幾天,弟子正在與外黃的長者們祈雨,沒能及時知曉賢師的行跡。若是早些知曉,弟子必當親到本郡外,帶人來迎!”

陳留小方史謙年約三十多歲,正是中年盛時。他身材瘦而頎長,目光很是清亮。此時相迎,他身穿素色的布袍,腰繫灰色麻絛,佩著一塊不顯眼的小玉,雖然衣著樸素,但確實是高門士族的打扮。而他鞠躬作揖,雙手捏合平齊,對大賢良師張角,行了標準而莊重的弟子禮。

“弟子拜迎賢師!”

“子讓,我這一行是低調前來,不願驚動太多,所以也就沒提前通知。”

聞言,大賢良師張角溫聲回答,對這位恭敬的陳留渠帥輕輕頷首。隨後,他轉頭看向張承負與高道奴,笑著介紹道。

“這位是我太平道陳留郡內黃一帶的方主,史子讓。陳留郡雖是兗州,但這是朝廷的劃分。按大禹治水的劃分,這裡當屬於豫州。子讓是考城史氏的支系出身,族中有位剛正長者,史公謙,史公。史公與我相熟,我素知他節操高尚。十幾年前,他任平原相時,遇到第二次黨錮,無懼朝廷施壓,剛正不阿。哪怕遇到宦官催逼恐嚇,史公依然明言‘平原無黨人’,不願捕拿任何一人!此中風骨,我曾親眼見到,如今猶在眼前啊!”

說著,大賢良師張角臉上含笑,目光深深的看了張承負一眼。張承負眉頭抖了抖,沉靜的臉上神色一動,心中瞬間瞭然。老師這幾句士族風格的介紹,直接把這位陳留小方計程車族黨人背景,把他考城史氏、史弼族人的出身,都點的清清楚楚。那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他自然就懂了。

不過,太平道在陳留郡的方主,竟然是黨人士族出身?難怪青兗的渠帥會議,沒有邀請這位小方渠帥前去。而老師又說陳留屬於豫州。這話裡暗示的意味,怕是豫州的黃巾渠帥們,都和士族黨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繫啊!

“蒼天已死,天下失德。二次黨錮越發酷烈,史公被宦族侯覽陷害入獄。後來得以脫困,也算是有了時間,在家中研究經學。子讓,不知史公最近如何?”

“賢師,族父身體大不如前,眼下在考城的莊園中修身養病。朝廷今年初,重新起復了族父,任命為徐州彭城國的國相。但族父雖然有心去做些事情,但還是為身體所困,不得起行”

“噢!史公怕是老毛病又犯了。嗯,我此行還有些時間,可以去考城一趟,看看他的病情如何,為他開點藥方。”

“啊!賢師願去看看族父的病情?這可是太好了!請,請賢師上弟子的馬車!”

聽到大賢良師的許諾,渠帥史謙難掩臉上的激動與感激。他恭敬的攙扶張角上了馬車,然後自己也鑽了進去,親近說話。馬車裡空間有限,張承負瞧了兩眼,只得牽馬跟在後面。他聽著那渠帥史謙和老師交談,一口一個弟子,比自己和道奴還要殷勤的多。

“子讓,陳留郡中的情形,最近如何?”

“老師,我等郡中清流士族濟濟一堂,宦族無從伸手!郡太守文公是徐州大族出身,文學出眾,行事敦厚。他是與我等一樣的清流,舉薦各家孝廉,還開了一任茂才,與我等頗為親善!”

“哦?太守文公是南陽文氏,還是彭城文氏?”

“回老師,是彭城文氏。南陽文氏已經失了文脈,族中已經不大尚文,根本出不了兩千石的太守。他們約莫是走豪強的武途,族中年輕子弟裡,有個叫文聘文仲業的,年紀輕輕,就頗有勇名”

“彭城文氏。嗯?那史公的彭城相任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