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太平道

第62章 太平所在,願生者太平,死後亦如是!

“勝而不驕,持盈守成。承負看起來年紀不大,卻像是個能做大事的樣子!或許跟著這傢伙一起,確實是條出路…”這一場戰後的總結,持續了整整一夜。直到天色破曉,眾人才從篝火旁起身。大夥風餐露宿慣了,一宿不睡也算不了什麼,得趕緊把屍體埋了,把戰場清理乾淨走人。

而李氏的屍體好處理,直接選地方埋上就行。可戰死的十八個兄弟,就得留下一個墳冢,舉行正式的祭奠了。人生大事,莫過於死。若不能祭奠安撫,恐怕會變成孤魂野鬼。在這個事死如事生的時代,這可是大忌…

於是,在眾人的期待與注目中,張承負在墳丘前起了個土壇神臺,設了處招魂的小幡。他又按七星的位置,佈置了七處瓦罐,裡面都放上了安魂的符紙。然後,他第一次親自主祭,學著師父大賢良師的樣子,登壇搖鈴,慨然唱道。

“太陰昭昭,英魂渺渺。秉符持節,告於三霄。

東方青帝,收魄歸肝。南方赤帝,固魂守丹。

西方白帝,滌刃安魄。北方黑帝,鎮骸息怨。”

泗水長流,墳丘佇立在河畔。上百人披甲帶刀,一同站在祭壇臺下。他們聆聽著蒼涼古老的祭歌,看著壇上禹步歌唱的“祭者”,也就此對這個看似年輕的首領,真正的產生一種敬畏。這一刻,他們或許並不能聽懂其中的祭詞。但是他們知曉,這是讓魂魄安寧,去往樂土的祭祀,關係到他們死後的歸宿!“中央黃帝,載形還山!太平黃天,安寧汝鄉!

無寒無暑,四時長春。無疫無兵,黃符護身。

無貴無賤,皆著黃巾。無死無病,與道同真!…”

在張承負的歌唱中,“太平黃天”不斷的出現,描述著某種死後期盼的安寧。太平道的門徒自不用說,就連大野澤眾與泰山眾的神情,也都漸漸起了變化。他們的臉上衝淡了殺意,終於露出些安寧的笑。

這個時代的人,總是要有死後的去處。這樣的祭祀,既是對同袍靈魂的安撫,也是對士卒們內心的撫慰。祭祀死去的人,從來不僅是為了逝者,更是為了安撫活著的人!

這種發自內心的精神需求,可以被朝廷經學忽視,但絕不可能不存在!若是道門不能填補上這種需求,就自然會有佛教浮屠,來補上這個位置。而一旦這種需求,如同精神的紐帶,把門徒眾人連線起來.這一刻,張承負目光望去,看到那些門徒士卒的臉龐,看到他們眼中閃動的某些嚮往。在真正把“太平黃天”視作理想,在世間實現前,這種死後的許諾,或許才是更為迫切、更能凝聚人心、更能聚眾的所在!“黃天所鑑!數以千萬的黔首小民,既無世家祭祀的祠堂,也無祖宗供奉的神牌,甚至連田地屋舍都沒有!那在南北朝數以千計的佛寺遍佈前,他們的精神,又能寄託在何處呢?”

“我太平道既要謀求生前的太平,也要確立死後的黃天!唯有以生前、死後的信仰相連線,落足在經學世家們不屑一顧的黔首內心所求,才能真正凝聚起數以百萬、千萬的百姓!而這,或許才是我太平道,在這個時代最大的優勢,為心中所信,死不旋踵!”

朝陽升起,落在張承負的眼中,像是點燃了某些更明亮的火,也讓他看到了更多未來的希望。於是,他祭舞而歌,用盡全身的力氣,慷慨唱道。

“魂兮歸來,勿滯幽關!兵戈既戢,各返其淵…”

“士卒歸蒿里,將帥返星垣。玄門光蕩蕩,永樂去黃天…”

“太平所在,願生者太平,死後亦如是!~~”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