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

第450章 教化萬國

東宮書房的檀香比往日更濃些,李承乾坐在臨窗的書案後,案几上擺著那本李義府的策論,目光落在窗外飄落的梧桐葉上。

內侍文忠通報“李義府到”時,他沒有抬頭,只淡淡道:“讓他進來。”

李義府幾乎是屏住呼吸走進書房的。青衫雖漿洗得筆挺,卻掩不住他微微顫抖的手。

四年了,從晉王府的長史到西市小巷的閒官,他終於再次踏入權力的核心地帶。

跨進門時,靴底在青磚上蹭出輕響,他慌忙躬身行禮,聲音帶著壓抑不住的激動:“罪臣李義府,參見太子殿下!”

“免禮。”李承乾抬眼,目光平靜地掃過他:“你的策論,孤看了。”

李義府的心猛地提到嗓子眼,額頭滲出細汗,卻強作鎮定:“臣……臣才疏學淺,策論若有不當之處,還請殿下斧正。”

他攥緊了袖中的手,期待著預想中的讚許,或是嚴厲的斥責。

但無論哪種,都比被遺忘強。

李承乾將策論推到面前,點著“火炮轟其壁壘”一句:“孤問你,西域的焉耆國,去年剛派王子入朝,獻了三百斛葡萄釀與良馬,願開互市通商。按你的策論,若他們明年因渠水淤塞欠糧,是不是就要架火炮轟他們的王城?”

李義府一愣,隨即硬著頭皮道:“殿下,外邦反覆無常,若不立威,難保安分!焉耆雖通好,但其地臨博斯騰湖,稻麥產量豐足,若能逼其歲輸五萬石糧食,足以解河西之困。火炮威懾,不過是讓他們知難而退,並非真要屠城。”

李承乾冷哼一聲:“知難而退?”

臉上依舊沒什麼表情,可眼神裡的不滿卻清晰可見:“孤在農桑司的奏報裡看到,焉耆去年遭了蝗災,渠水又因暴雨淤塞,半數農田絕收,百姓正靠國庫賑濟的糧種度日。”

“你讓他們輸糧,還要用火炮逼,是想逼反他們,讓西域南道的商路徹底斷絕?焉耆是絲路要衝,若因苛待失了民心,蔥嶺以西的商隊誰還敢來長安?”

李義府的臉“唰”地白了,他只算著糧食賬,竟忘了焉耆剛遭災的實情,更忽略了其作為絲路樞紐的重要性。他慌忙跪倒:“臣……臣思慮不周!臣以為……”

李承乾打斷他,語氣裡帶著一絲失望:“你以為用刀槍就能解決一切?”

“李義府,你在西市蹲了四年糧行,就只學會了‘強買強賣’?焉耆百姓剛受天災,你不想著如何幫他們疏浚水渠、補種新種,反而要用火炮逼糧,這與劫掠何異?”

這句話像耳光一樣打在李義府臉上,他伏在地上,後背的冷汗浸溼了青衫。

惶恐瞬間淹沒了他,難道這唯一的機會,就要因為自己的莽撞斷送了?

他張了張嘴,卻連一句辯解的話都說不出來,只能聽見自己急促的呼吸聲。

書房裡靜得可怕,只有窗外的秋風卷著落葉沙沙作響。

過了許久,李承乾才緩緩開口,聲音緩和了些:“起來吧。孤召你回來,不是要問罪,是想告訴你,威可以用,但不能只用威。尤其對這些絲路沿線的城邦,更要恩威相濟。”

李義府哆哆嗦嗦地起身,垂首侍立,不敢看太子目光。

“你看這策論裡的‘新種引進科’。”

李承乾拿起策論,翻到他之前畫圈的地方:“你說要聘外邦農技人員入唐,為什麼不能反過來?”

“派大唐的農技官去焉耆、龜茲這些地方,教他們種耐旱麥、修防滲渠,幫他們清理淤塞的河道,等明年豐收了,再跟他們說‘按增產的三成納糧’。”

“他們得了實惠,感激大唐的恩德,還會拖欠糧賦嗎?這比火炮轟城,哪個更穩妥?”

李義府猛地抬頭,眼中閃過震驚。他從沒想過還能這樣。

用技術換糧食,用恩德換順從,既得了實利,又落了好名聲,還能穩固絲路商路。

“你總說‘以軍威馭萬國’,卻忘了‘教化’二字。”

李承乾站起身,走到他面前,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中原之所以為中原,不是因為刀槍比四方利,是因為咱們有農耕、有曆法、有禮儀。”

“外邦為什麼通好?不僅怕咱們的兵,更羨慕咱們的文明。”

“焉耆百姓遭了災,咱們送去水車與稻種,幫他們修渠防災,他們才會真心歸順。”

“若一味用強,就算暫時屈服,遲早也會反。”

李承乾指著牆上的《大唐輿圖》:“你看西域諸國,多依水而居,卻不懂水利修繕;雖有沃土,卻不知新種培育。他們缺的不是糧食,是種糧的技術;缺的不是秩序,是教化的禮儀。”

“咱們派去的不只是農技官,更是‘教化使’,教他們修渠灌溉,是讓他們有飯吃。教他們文字算術,是讓他們知度量;教他們唐律規範,是讓他們懂交易。”

“等焉耆的百姓靠著大唐的技術豐收,等絲路商隊因道路暢通往來不絕,還用得著火炮逼糧嗎?他們自然會把最好的糧食、最稀有的特產送來,求著擴大互市,求著成為大唐的藩屬。這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李承乾的目光落在李義府臉上,帶著引導的意味:“這才是‘以萬國養大唐’的根本,用教化鋪路,用仁德搭橋,讓他們心甘情願地‘輸糧’,而不是被逼著‘獻糧’。”

“你說的‘軍威’,該用來護這條路、守這座橋,防備馬匪劫掠,而不是用來對付歸心的城邦,懂嗎?”

李義府站在原地,如遭雷擊。四年的蟄伏讓他只盯著“利益”與“手段”,卻忘了大唐最強大的武器從來不是火炮,而是能讓萬國歸心的文明與教化。

他看著李承乾平靜的面容,忽然明白過來。

太子早就想好了,所謂“考校”,不過是在教他如何把“掠奪”的鋒芒,裹上“教化”的外衣。

“臣……臣明白了!”李義府再次跪倒,這次的聲音裡沒有惶恐,只有茅塞頓開的激動。

“殿下是要以教化之名,行互利之實;以仁德為表,固糧倉為本!派教化使傳農技、興水利,既顯大唐恩德,又能穩獲外糧,比火炮逼糧高明百倍!尤其對焉耆這些絲路城邦,更該如此!”

李承乾看著他終於開竅的樣子,嘴角終於露出一絲淡笑:“看來你這四年沒白蹲西市。”

“起來吧,孤給你個差事,去農桑司和匯通司各借十個人,組個‘西域教化籌備組’,把你策論裡的‘貿易專司’和孤說的‘教化使’合到一起,先從焉耆、龜茲開始擬個章程。三天後,孤要看到具體的方案。”

李義府重重叩首,聲音因激動而哽咽:“臣……臣定不負殿下所託!”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