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鄭清之再吐血,還得繼續撐著身體辦事。
大宋計程車大夫們,在品德上已經被趙朔看扁,無法翻身了。如果在能力上再被趙朔看不起,那可就是連底褲都被扒了。
當務之急,他和喬行簡聯袂去了史嵩之的府邸,請史嵩之出山,和他們兩個一起主持大局。
史嵩之聽說了趙昀棄臨安而走的訊息,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欣然而從。
三人仔細商議了一番,做了七個決定。
其一,將加築臨安城防的民夫,全部給予工錢遣散。
其二,臨安城內留下的兵馬,統一編管。僅留下小部分忠誠可靠的駐在城內,大部分在城外紮營。保證他們的後勤,等待趙朔的整編。決不能在趙朔接管臨安之前,發生亂兵搶掠臨安之事。
其三,要求城內所有官員,每日必須去衙門當值。一日不當值,立即除名,連為趙朔效力,去異域當官的資格都沒有了。
其四,所有維持地方的衙役、鋪兵,全部嚴格要求,既萬不許發生敲詐勒索之事,又要保證地方安定。
其五,嚴格執行宵禁,謹防有人趁亂生變。
其六,派使者去見趙朔,請他速派大軍,接管臨安城防、
其實,趙朔大軍,離著臨安最近的是平江的大軍,趙朔也派去了漢軍鑲黃旗第一萬戶的第四千戶千戶長郭仲元主持大局。
但郭仲元有那麼大膽子,撿這個現成的大便宜?
再說了,郭仲元的麾下不是正規的八旗軍,而是各種民軍,良莠不齊。真有人被臨安的繁華引發了貪慾,洗劫了臨安怎麼辦?不能不考慮。
其七,三人都給浙江的親朋故舊們寫信,讓他們不要做任何抵抗,維持當地治安,等待趙朔大王的大軍接管。
不管怎麼說吧,鄭清之、喬行簡和史嵩之,是決定投趙朔了,而且是不帶任何拖泥帶水的投。
什麼?為大宋殉國?
就連鄭清之現在都絲毫沒有這個想法。
哦,大宋的皇帝和士大夫們毫無廉恥,指望老子用性命為他們撐臉面?
門都沒有!
老子現在,要為自己爭臉面,讓趙朔大王知道我們的能力。來日,新朝建立,斑斑青史上,我們未必不能千古留名,為魏徵一般的開國元勳。
是大宋不行,不是我們不行!
……
……
半個月後,臨安城,清河坊,線絨巷。
這裡是絲綢布帛一條街,所以以“線絨”命名。往日裡就人流密集,商業興旺。
隨著趙朔的大軍越來越臨近臨安,這裡不但絲毫沒有蕭條下去,反而越見興旺。
尤其是最近半個月來,隨著三位相公主政,摸不準新官家的想法,不敢對百姓有限制,往昔偷偷摸摸的報童們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公然叫賣各種小報,越發熱鬧。
所謂“小報”,指的是區別於官方“邸報”的民間報紙,發端於北宋,在南宋越發發達。
正所謂:“小報者,出於進奏院,蓋邸吏輩為之也。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競以小紙書之,飛報遠近,謂之小報。”小報的內容也定位為,“或是朝報未報之事,或是官員陳乞未曾施行之事”。
小報的流行,帶火“記者”這個職業,甚至有了“新聞”這個名詞。南宋趙升《朝野類要》載:“其有所謂內探、省探、衙探之類,皆私衷小報,率有漏洩之禁,故險而號之曰新聞。”他所說的內探、省探、衙探,相當於今天跑各種關鍵部門的記者,內指大內,也就是皇宮;省指中書、門下等高階行政機構;衙指省以下的衙門。
當然了,各種小報的發行,影響了民間的輿論,引起了朝廷的警覺。
正如南宋孝宗五年的詔書:“近聞不逞之徒,撰造無根之語,名曰小報,傳播中外,駭惑聽聞,今後除進奏院,合行關報已施行事外,如有似此之人,當重決配,其所求報官吏取旨施行,令御史臺詞條彈劾,臨安府常切覺察。”
當然了,指望皇帝的一紙詔書,就禁絕各種民間小報是不可能的。
百姓的客觀需要,小報的超額利潤,以及士大夫們和皇帝鬥法的因素,這些原因結合在一起,讓各種小報在臨安仍然在半公開的發行。
“新聞!官家的最新旨意!”
“官家已經駕臨秀州,預計三日後抵達臨安!”
“官家有旨,三位相公有令,官家駕到之日,百姓市不易肆,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城中百姓身家清白,欲迎官家者的報名途徑,盡在《臨安晨報》!”
“官家對原宋國地區最新旨意,已經發布,不可不看!”
“官家在北方的稅收分析,商人不可不讀!領會官家精神,發大財啊!”
“交子價值走勢分析,現在是應該吸納還是拋售?有戶部致仕主事之分析!要發財,還得看《財富報》!”
……
趙朔即將蒞臨臨安,如何看待南宋百姓?對南宋計程車農工商各界,有何影響?
臨安的軍民百姓們誰不關心?
再加上突然從半公開的地下轉為地上,各個報坊可以公開售賣報紙了,生意真真比以前暴增了五倍有餘。這些小報不斷傳達甚至編造著各種或真或假的訊息,吸引軍民百姓們的眼球。
甚至有很多新計程車大夫、商人入局,開辦新報紙,指望透過現在這段混亂時期打響名號。
虞小九就是沿街叫賣的報童之一,今年十七歲,已經賣報十年了。
他七歲那年,因為一場大火,父母雙亡,家業喪盡。全靠著給報坊偷偷賣報紙,才避免了淪為乞兒的命運。這十年來,甚至藉著和報坊的關係,識了一些字,也算粗通文墨了。
想起這些日子報紙上對趙朔的稱呼,虞小九感覺很有意思。
宋國人對趙朔本來就沒什麼惡感,畢竟傳言趙朔有著太祖血脈,畢竟趙朔開疆拓土揚威異域,很給華夏人爭臉。
當然了,大宋朝廷對趙朔深為忌憚的,他們也不敢把“北方趙官家”的名號直接印在報紙上。
所以,這些小報以前刊載趙朔的訊息的時候,都是儘量中性化,稱為“趙朔”。
不過,當趙朔取了襄陽,並且發了《告江南軍民百姓書》之後,他們就感覺,直呼趙朔的名字也不大合適。於是乎,對趙朔稱“趙朔大王”。
然後,四省易幟的訊息傳來,幾乎所有人都意識到大宋氣數已盡,支撐不住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