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報紙稱趙朔,就開始不顧及宋國朝廷的態度了,對趙朔稱“北方聖人”,或者稱“北方趙官家。”
等到趙昀棄臨安而走,報紙上有對趙朔稱“王上”的,有稱“官家”的。
到了今天,趙朔駕臨臨安的日子已經定了下來,所有報紙已經統一了對趙朔的稱呼——“官家”。
官家就是官家!
普天之下只有這麼一個官家,不需要任何修飾。所謂“王”的稱呼,根本不足以形容趙朔的尊貴!
虞小九估計,哪怕那天趙朔露出點口風來,這些報紙就要口稱“陛下”了。
“誒!小九!你過來!”
忽然間,一個虞小九熟悉的聲音,在一家店鋪門外響起。
虞小九當然知道是誰在喊他,此人姓陳,名有財。原來是臨安城內的一個小乞兒,眼看著要餓死了,被“老順祥”布坊的掌櫃救了,就留在店鋪裡當了夥計。
這陳有財頗有經商的天賦,“老順祥”因為他的緣故,生意越來越好。老掌櫃沒兒子,只有一個女兒,乾脆在陳有財長大成人後,將女兒嫁給了他。
如今,老兩口已經亡故,陳有財夫婦和順,將“老順祥”經營地越發壯大,成了“線絨巷”中數得著的店鋪之一。
當然了,陳有財的生意再想做大,就完全不可能了。
大宋三十里就有一個稅卡,還有層層官吏的敲詐勒索。
陳有財無權無勢,哪裡能和那些有官面上照拂的人競爭?現在這生意規模,就是“老順祥”的極限。
陳有財還有一個不如意處,就是乞兒出身,並不識字。
但是,他還特別關心天下大勢。每日裡拿出三十文錢來,讓虞小九給他念報紙,算是虞小九難得的一份固定收入了。
虞小九隨著陳有財進了“老順祥”的裡間落座,又有夥計端上茶來。
虞小九道:“陳掌櫃今天想聽哪份報紙?是現在還該不該收交子?還是棉布接下來的行情如何?這裡還新出了一份《臨安風月報》,那上面的內容真是過癮,要不要我給您讀讀?”
“你小子再貧嘴,這銀子可就別想要了啊!”
啪!
陳有財將一小塊銀錠放在了桌子上,約莫能有半兩重。半兩銀子,能價值七八百文銅錢!
“這……這麼多?”
虞小九重重嚥了口吐沫,道:“陳掌櫃今天不是想聽報紙?您到底想讓我幹什麼?”
“給你你就拿著。官家要來臨安了,我高興。咱們今天不說報紙,就閒聊幾句。”
“好!謝陳掌櫃的賞!”
虞小九趕緊把小塊銀錠收到袖兜裡面,道:“陳掌櫃,您想聊什麼?”
“我就是官家來了,真的就沒有那麼多稅卡了?我們商人,就能普天下隨便做生意了?”
“那是自然!”
虞小九道:“官家不知道說了多少次了,願與華夏人和蒙古人共天下。在北方,一件貨物,只需要交兩次稅。一次是生產出來,工坊裡面交的。另外一次,就是交易的時候交。不交易,不納稅!都實行多少年了,到咱們江南了,能例外?”
“這都不算什麼新聞了,我之前給您念過多少回了?您怎麼還不信呢!”
“不是不信,實在是不相信這麼好的事兒,能落在我陳有財的頭上啊!”
陳有財道:“要是真的那樣,就太好了!不是我姓陳的自誇,論做生意,恐怕整個臨安沒幾個能比得上我的。為什麼我的生意做不大?還不是那各種名目的稅收,還有那些貪婪的小吏!”
“如果官家說話算話,甚至能有一半算話。我陳有財的生意,能做到汴梁去!能做到草原去!能做到撒……撒……”
“撒馬爾罕!”
“對,能做到撒馬爾罕去,能做到大馬士革去!”
“還有世子新收的開羅,也能有陳掌櫃的布坊。以您的才幹,能把老順祥的布匹生意,做遍全世界!”
“借你吉言啊!”
陳有財雖然不識字,但胸中有著大韜略,要不然,能每天花三十文錢,聽虞小九念報紙?
想到天下大城中,都有自己的布莊的身影,陳有財的眼中簡直能放出光來。
頓了頓,他又向虞小九看來,道:“小九,咱們倆也認識這麼多年了。你是什麼人,我非常清楚。我陳有財是什麼人,你也知道。賣小報總不能賣一輩子,怎麼樣?有沒有興趣,來我的布莊做一個夥計?只要你用心做,我保證,不出三年,讓你做一個店鋪的掌櫃。”
“呃……多謝陳掌櫃的好意,但還是算了吧。”
虞小九搖了搖頭,道:“其實,我們報坊的掌櫃,也跟我說了這事兒。臨安城內的小報越來越紅火,三位宰相拿不定主意,請示了官家。官家已經下旨,不必干涉。只是來日會出一個《報業法案》,加以正常約束。”
“我們報坊,準備把小報不侷限於臨安,要賣到普天下所有大城去。我們掌櫃想讓我隨孫先生汴梁,給孫先生做副手。做的好了,再去其他大城,做正式掌櫃。您看,這做生不如做熟,我還是覺得這小報行業更適合我。”
“好吧,人各有志,我也不強求、”
以陳有財的眼光,也覺得虞小九留在報業,未必就比加入布業的前景差。
他說道:“我再問你一件事。你說,官家三天後,就要到臨安了。我是關了買賣去和百姓們一起迎接好呢?還是繼續開門做生意好呢?”
虞小九毫不猶豫地道:“如果是尋常百姓,當然是迎接官家為好。但是,您是做買賣的,我建議,還是繼續開門做生意的好。”
“為什麼?”
“這是上講究的,‘王師所至,耕不釋耒,市不易肆’。也就是說,王師到了,農夫不放下農具,繼續耕種。商人們也絲毫不受影響,正常交易。陳掌櫃你把買賣關了,去歡迎官家,那就不是讓官家的臉面有光,而是有礙了。”
“我明白了,三日後,我要開門,正常做生意,給官家長臉。不光如此……”
頓了頓,陳有財下定了決心,道:“我還要半價賣出五十匹……一百匹棉布,不但讓街坊鄰居們都高興高興,而且要為官家賀,為新朝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