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軍如此軍勢……我在武昌左近從未見過,著實駭人。”武昌太守衛旌驚歎道。
“城池聳立如此,就算他十萬、百萬兵來,又待如何?”吳國平東將軍孫鄰雙手叉腰,與衛旌一同立於武昌城牆的東北角,言語中似有幾分不屑:“若是我在濡須,必不使濡須速失如此。”
衛旌看了孫鄰一眼,並不言語。
得益於孫鄰有個好爹孫賁,故而孫鄰九歲之時就襲了二千石太守的職位。當年孫堅身死荊州,負責統帥餘部、扶靈歸鄉的就是孫賁了。自少時起,孫鄰一直都是自傲而驍勇,夙來輕視吳國其餘豪傑。
至於孫權用孫鄰來守武昌……
首先是和與魏軍水軍作戰相比而言,守武昌的難度並不太大,適合孫鄰這個能力不明的將軍來做。其次,孫權正要借年輕將領的傲氣和不服輸來守城,宗室的身份也能穩定城中人心和形勢。
孫鄰、衛旌二人在城上看了片刻,才又讓城中軍卒在西北角的城樓點起狼煙。
昨日狼煙是彙報魏軍抵近,今日之狼煙是彙報魏軍到來武昌城下,他們二人與孫權早有約定在前。
不過一個多時辰,尚在夏口的孫權就已大略知曉武昌之處的變故。
如今已是春日,武昌、江夏兩郡以及上游的長沙郡許多田土都在撂荒,各處民夫要麼被徵調到了江陵左近,要麼被沿江調往夏口、武昌一帶。
孫權確實沒將孫登的一萬餘人調回,但孫權選擇了另一條路,那就是徵發民夫。
武昌原有吳國守軍二萬五千,滿寵攻江陵時抽調了五千、孫登援救江陵又帶走了一萬三千,當孫權率著中軍抵達武昌後,整個武昌、夏口一帶的吳軍數量還不到四萬。
武昌、夏口、長沙一帶正是吳國在荊州的人口稠密之處,孫權大舉徵發了將近十萬民夫,從中揀選二萬在武昌城隨孫鄰駐守,餘下民夫要麼轉運後勤、修建工事,要麼隨吳兵在夏口左近各城鎮守,甚至還有部分加入了水軍,負責划槳等事。
孫權東拼西湊,四處騰挪,竟也將水軍數量湊到了四萬左右。
至於這三郡百姓撂荒後,日後的口糧該從何處去尋,孫權已經顧不得那麼多了。
“諸葛孔明欺人太甚!”夏口城中的原江夏太守府內,孫權板著面孔坐在正中,怒意勃發:“劉備老革素來不講信義,諸葛亮作偽多年,今日一朝變色,竟趁大吳臨危之時領兵從西而至!”
“只恨魏軍在前,我不得全力西顧,否則定當先殺此人!”孫權怒到連‘朕’字都忘了稱了。
說罷,孫權右手握拳用力垂在桌案上,發出咚的一聲巨響。堂中的全琮、孫奐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不知該說些什麼。
諸葛亮雖是盟友,但也是外國之人。即便他做出再出格的事情來,都可以用什麼兵不厭詐、各為其主之類的詞語搪塞過去。
但諸葛瑾不同。
諸葛瑾的書信從上游而來,與武昌處的狼煙報警幾乎同時到了夏口。夏口離武昌不到二百里,對於魏國十萬大軍來說,幾乎是一個可以忽略的數字,近在咫尺。
前、後皆憂,這時諸葛瑾竟然還在書信中建議孫權以西至巫縣、東至西陵和夷道的整個宜都郡作為抵押,換取諸葛亮本人領三萬軍隊隨諸葛瑾一起來援。
諸葛瑾計劃以割地為條件換取蜀軍支援,並由他本人率軍兩萬、與諸葛亮的三萬兵湊到五萬之數,一同來援武昌!
孫權如何肯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