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在黃初七年皇帝剛剛立誓的時候,朝野上下就有過不少議論。其中一個流傳頗廣、被眾人紛紛採信的一個說法是,按照朝廷歷來三路出兵的習慣,這便是一個郡王、兩個縣王封出去了。而後勤轉運之人若有大功也能封王,這便是又一個縣王。
一郡王、三縣王,這便是普遍認同的結果。
但無論是在朝堂之上、或是與臣子私下奏對之時,曹睿本人從來沒有對這個問題作出任何解釋。包括封幾個王、封幾個公、具體評選標準是什麼……統統沒有。
這就增加了此事的神秘感。
但隨著太和年間朝廷軍力的快速發展,以及大魏對吳、蜀兩國的軍事優勢不斷累積,朝廷也摒棄了傳統的三路出兵,改為了六路出兵。
徵南將軍滿寵出襄陽、平南將軍夏侯獻出江夏、鎮北將軍桓禮出皖城、大將軍曹真出濡須、領軍將軍毌丘儉出廣陵、徵東將軍陸遜領水軍。
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陛下方才許諾的三個王爵之中,到底是從中選三個主帥封王,還是從中只選兩個將軍,再選一個後勤之人?
裴潛與王肅方才對視的那一眼,就是在確認此事。
二人久隨皇帝身側,此時心中已經能夠猜測到,有極大的機率是選三個主帥。曹真定然是要能算一個的,餘下的卻不甚明朗。
率領五萬水軍的陸遜能不能算?若以陸遜封王,或能招撫安定吳國舊人。
督六萬軍隊征討江陵的滿寵能不能算?皇帝歷來的親信、被任命為交州刺史的毌丘儉能不能算?
先前許出去的、給吳國大將軍諸葛瑾封琅琊郡王的事情,要不要算在這三人之中?
一切都是未知數。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已經沒有人可以統攬朝廷後勤了。此前朝廷上下紛紛議論的陳群、司馬懿二人,也沒了半點希望。
陳群自不必說,多年在外領兵做個吉祥物,早就在中樞沒了半點地位。此番出兵做了總軍法官,皇帝來柴桑都沒帶上他,只將他留在了濡須坐鎮。
而司馬懿……司馬懿也沒了指望。
隨著太和七年、八年的朝堂紛爭,昔日唯一一個錄尚書事、司空、尚書右僕射司馬懿被奪了錄尚書事的位子。三公位子尚且顯赫,但在太和一朝,三公從來沒有過任何實權,右僕射在如今的朝廷上也不夠看。
加之第一任內閣四人董昭、曹真、司馬懿、陳矯被同時攆出內閣,紛紛到尚書檯、樞密院就任,司馬懿負責的政事依舊繁瑣,但在大魏內部的權力排序卻暗暗低了許多。
而具體到太和九年六路伐吳的這場大戰之中,誰又能真正統攬二十五萬大軍的後勤?算上各州郡徵調的民夫輔兵,整體人數足足有百萬以上,沒有人能真正統攬!
即使朝廷做了這麼多準備,還是要將楊阜放在陳留、統攬河北與兗州轉運。辛毗被任命在襄陽,積勞成疾以致身故。司馬懿在壽春掌管十五萬大軍後勤,但也有蔣濟、黃權、李嚴等人各領其職,大魏早就過了單獨一個臣子就可以統攬後勤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