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闈在波瀾不驚中落下了帷幕,在今年諸省的鄉試中,都有關於儒門道統和大明社稷孰輕孰重的考題。
其中認為儒門道統重要的極少,畢竟政治風向如此明顯,只有那些明知考不上的人,才會出驚世駭俗的奇言,妄圖搏一把大的,可考官根本就不看,只要認為儒門道統重要,無論文章如何,觀點如何,直接就是全票黜落。
於是朝廷得到了無數份論證大明社稷為何比儒門道統重要的文章。
“明達,你這個在考卷中加入此問的想法,簡直是神來之筆。”
楊榮等一眾考官望著那壘起來如同一座小山的文章,那些排在前面的每一份都是錦繡文章,從正面、反面、側面,方方面面,博古論今的討論為何要棄道統保社稷。
這些寫下文章的人,是整個大明的人尖子,他們從無數角度論證這件事,浩瀚如海的文章瞬間淹沒了那些還妄圖負隅頑抗的保守派。
“天下英才如過江之鯽,朝廷量才選用,我只是為朝廷篩選忠誠於社稷的人才罷了。”
李顯穆心中也頗有些自得,這次即便是沒有流言,那些老東西也說不上什麼話來了。
大明無數考生論證過的東西,這麼多人眾口一詞,且各有道理,聯結起來幾乎就是半步真理。
縱然是他親自下場去辯,也頗為不易。
眾人又是紛然大笑,屋內外皆是歡聲,能在這裡的人,要麼如同楊榮徹底入了心學黨,要麼如楊士奇漸漸靠近心學黨,不僅心學黨,“內閣幫”也前途越來越光明,內閣已經許多年沒有進出新人、舊人了。
如今局勢越來越明朗,如何能不欣喜。
楊榮摩擦著手期待道:“三日後就是大朝會,我已經有些迫不及待了。”
其餘眾人雖然沒說話,可陡然亮起的眼神證明他們也期待著這場註定的盛會。
沒人會不期待這場儒門五百年之大變局。
……
九月初三!
晴空如洗,天空蔚藍澄澈若琉璃,抬頭所見,萬里之間,不見雲彩,真是個昭昭豔陽天,已入深秋,自燕山風拂過帶著涼爽之意。
奉天殿上前的廣場上列著一叢叢人影,數不清的人被列隊帶入宮中,而後在早已定好的位置上安置。
有鬚髮皆白的老者,有鬚髯飄揚的儒者,有身著綠袍的外州官員,亦有今科的進士,以及未曾中進士的舉子。
這是一場真正的盛會!
這些人往日是沒資格入宮的,可今日卻皆在此旁觀,當然也僅僅是旁觀,沒資格在這種場合發言,只能看那些高居廟堂之上的巨頭們爭鋒。
“聽聞此番有許多外省的藩臺藉著回京述職的機會參加這次大朝會,不知是真是假?”
“自然是真的,山東、河南、浙江、胡廣、貴州、四川這六省藩臺都入了京,南京六部尚書除了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外,都進了京城。”
“這些高官進京,怕是來者不善啊。”
“這些進京的高官,大多是當世大儒,改選文廟這種儒門五百年來最大的事情,怎麼可能缺席呢?
而那些作壁上觀的人,大多和儒門干係不大,對此事也不積極。”
“真是風雨欲來啊。”
“這裡是京城,有天子、有諸九卿公侯,什麼風雨也撒不進來。”
方才感慨的人沉默了,心中暗道:可若風雨就是這些天上人惹來的呢?
時間已經頗為不早,朝臣也紛紛入了宮,皆按次列在奉天殿前,只是站的位置最為靠前。
伴隨著一位位服朱穿紫的公侯九卿皆列在最前後,三聲鐘響,殿前頓時安靜下來。
幾個太監抬著御座坐輦放在層層臺階之上,恰好在奉天殿的牌匾之下,而後皇帝帶著太子、太孫出現。
在禮官的指揮下,三呼萬歲。
朱棣望著黑壓壓的一群人,猛然回想起當初他就是在這裡問罪天下的。
心中頓時生出一股豪氣,徑直開口道:“今日大朝會,不受其餘諸事,只為文廟改選大事。
這些時日諸位大臣所上書的人選,朕大約心中有數。
另外此事本由右都御史李顯穆所提,便由他先出言吧,而後九卿漸次出言。
其後五品以上官員可出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