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220章 大論諸先賢

況且荀子教出了兩個法家巨頭,其中一個還是法家集法、術、勢三者大成的法家聖人,這能讓荀子列在十哲之上就有鬼了。

李顯穆不可能同意,天下人也不可能同意。

李顯穆又感慨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寥寥十六字,道盡了儒門傳承,仁義一體,孔孟一體,至聖亞聖,不可分離!

所以孟子以立言而為聖人,所謂四聖,也只餘下這一位,再不復四聖之名!

文廟主祀孔子,配享孟子,不可變!

諸位以為然否?”

殿前一時寂靜,而後有重重聲音如浪潮般此起彼伏而響起,“然也!”

孔孟二人列在文廟之頂端,讓士人心中稍安,即便這座廟再改變其中人選,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座供奉儒家聖人的廟宇。

三五重浪捲過後,才漸漸平歇,方才那高聲詢問之人也默然退回列中,李顯穆掃過一眼,並未在意這個奇怪的小插曲。

方才他列出第一、第二、第三時,是有一個心機的,立言的標準提到孟子後,同樣只有立言的朱熹就有些不太夠了,那朱熹若是想要入十哲,就需要開後門,李顯穆狀若不經意間掃過皇帝所在的位置,這麼好的施恩之事,自然要留給皇帝。

收回這些思緒,李顯穆再次說道:“方才所言諸位既然沒有意見,那接下來所推舉的先賢,立言、立功、立德三項皆要無可挑剔外,最重要的是,有為國盡忠之心,有為天下社稷而敢死之意。

我在此舉幾個例子——

諸葛武侯為大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漢朝士大夫氣節的化身。

韓文公上諫迎佛骨之事,若非唐朝諸宰相為他求情,必死無疑,韓文公明知會死卻不畏懼,這是對唐朝社稷有忠貞之意。

范文正公宦海浮沉,曾高居廟堂為宰相,也曾遭貶而流離州府,卻不曾有懈怠,寫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真卓然為天下楷模也!

文忠烈公臨危拜相,跋涉於艱難險阻之中,經營於顛覆流離之際,志專恢復,屢折挫而不移心,切報君濱,顛危而不變,國亡被執,繫獄累年,蒙元誘之以大用而不從,挾之以刀鋸而不屈,卒之殺身成仁。

其所作《正氣歌》,為天下讀書人所必唱和也,聞之不感同身受而立志效國者,不忠!

此四人,乃我大明建立之前,為漢、為唐、為宋,名列中樞,盡忠而願效死者!

欲入十哲,先觀此四人也!

諸君以為然否?”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