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越過奉天殿的簷牙高啄,如血餘暉鋪陳了宮牆拂柳,聲聲沉哀的鐘聲自皇城而起,繼而回蕩於京城道道民戶之間。
九重宮門四面大開,挎著繡春刀的錦衣衛緹騎往四方出奔,如雷迅疾,京中百姓避往道旁,管道上來往商家亦注目而遠去。
洪武三十一年的閏五月初十,宣飛的縞素淹沒了浩浩京城,年輕的太孫在高立的奉天殿上,向著整座天下四海宣告:“皇帝賓天!”
眾皇親國戚、閣部重臣皆入宮,既是拜新皇,亦是為大行皇帝治喪。
皇帝之喪自是隆重,本該選宗室中德高望重之人,因朱元璋輩分已然最高,又因為諸藩王不得回京的詔令,故而李祺這位大長公主駙馬反而是宗室中輩分身份最高之人,又因為李祺聲望享譽四海,完全符合德高望重的標準,於是朱允炆任命李祺為大行皇帝治喪委員會的主持之人。
皇帝的葬禮自然是浩大恢弘,但這些不過是些虛務,任你生前權力滔天,威壓天下,一死之後誰會在意?李祺自然也不是很在意。
在棺槨之前祭拜後,便將大多數事務扔給了禮部、鴻臚寺負責,他只負責驗收成果,以及在完成任務後,拿皇帝的賞賜即可。
諸王的兒子皆入應天來代替諸王盡孝,這些王世子以及郡王在拜過皇帝朱允炆後,便到他面前來,在這過程中,他自然也見到了大胖朱高熾以及有勇無謀的朱高煦。
但他並沒有給予太多的關注,時勢造英雄,沒有後續靖難之事,這二人也只不過是普普通通的親王子而已。
朱高煦自然不將李祺一介文人放在眼中。
朱高熾則非常恭敬的拜過了李祺,稱呼為“姑父”,盡顯親近。
在聲勢浩大的葬禮結束後,群臣以及諸王子再次參加了皇帝正式的登基大典,以及冊封皇太后、皇后等典禮,整個洪武三十一的六月和七月便在各種典禮中度過。
而李祺作為如今在京的宗室之長,擔任了各種禮儀官,一套套的程式下來,讓他心神疲憊,朱元璋去世時的欣喜輕鬆早就丟的一乾二淨。
……
臨安公主府的正堂中,正坐著一個面容和煦、頗有慈仁之相的胖子。
正是燕王世子朱高熾。
他們三兄弟來到京中後,所行各不相同,朱高熾喜好文學,於是便登府前來拜訪。
能夠和未來的仁宗皇帝打好關係,自然是意外之喜,畢竟李氏的平反,大概是還要落在這個胖胖的身上。
至於朱棣……
從洪武三十五年接過他爹的皇位後,他感激涕零,完全成了他爹最孝順的好大兒,即便李祺手中有讓朱棣動容的底牌,他也只有六分把握,能讓朱棣把李善長從逆臣錄中摘出來。
注意,這還僅僅是摘出來,讓李善長成為一個清清白白的庶人。
至於追封諡號、恢復韓國公爵位,乃至於如同其他開國功勳一樣追封王爵,甚至配享太廟,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至於會不會因為和朱高熾的親近關係,等到靖難時被建文帝刁難,那不在李祺的考慮之中。
難不成建文帝還會因為這個殺了他不成?
最多就是賦閒而已。
李祺本來就沒打算在建文朝有太深的牽扯,建文朝於他而言,就是刷聲望和刷朱棣好感度的東西。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