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

該來的人都來了。

該走的人亦走了。

喧囂過後最終不過是一地寂寥。

正月初一。

李祺一家十一口圍坐在火爐旁,李祺身上蓋著厚厚的錦裘,臨安公主取下熱水溫茶,李顯穆在李祺身側發著呆,李芳、李茂,以及他們的妻子和孩子。

“咳咳。”

臨安公主為李祺輕撫,“為父沒多少時間了,你們母親的年紀也大,若是不逮,以後就要你們三兄弟自己應對一切了。

李氏的未來,就看你們三人,如今我們李氏雖然已經平反,但還遠遠不夠!

開國六公之中,只有我家與宋國公家沒有追封王爵,宋國公家已經不可能再翻身,我家卻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你們要始終牢記此事,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三人同時應聲,“是,父親。”

“你們母親還在時,自然不必分家,日後你們母親不在了,總是要分家另過的。

為父為你們在太子那裡謀了一份情誼,若太子能登基,日後必然為我家復爵,這爵位便是芳兒你的,所以那些家資田地,茂兒和顯穆各拿四成,芳兒拿兩成即可。”

李芳和李茂從小就知道父親更疼愛李顯穆,但為何二人只有羨慕卻從不嫉妒呢?

因為李祺深知兄弟姐妹不合,多是老人無德偏心所致,所以他一向是一碗水端平,不會厚此薄彼。

他雖然選定李顯穆為繼承人,可該有的爵位、長房名頭,都是李芳的,他無意去挑戰這個世界的秩序,何況他是天下鴻儒。

“這些身外之物,為父並不如何在意,唯有一件事,為父真正放在心上,那就是祭祀。”

李祺的面容嚴肅起來,屋中眾人皆感覺氣氛頓時一變,“日後隨著家族傳承,進入祖祠的人會越來越多,尤其是等到你們祖父復爵後,將會重新建立公廟,這祭祀的人選本該是族長,但為父要在族中設立一個祭司,專門負責祭祀之事,祭司之間代代單獨相傳,每一任備選祭司由上一任祭司指定,而後單獨在祖祠中待滿三日,才可以成為祭司。”

隨著李祺的話,屋中眾人的神情從好奇變成疑惑,繼而是茫然,李祺的話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他們甚至對此發表不出看法,因為這是從未有過之事。

但李芳好像聽懂了一些東西,於是他直接問道:“父親,首任祭司可是三弟?”

“沒錯,正是穆兒,穆兒不是嫡長子,日後的祭司也不必是嫡長子,關鍵在於其定要卓越於當世,唯有那等族中最聰慧且有靈性的子嗣才能承擔這份重任。”

李祺這般說,李芳和李茂皆苦笑,他們如何能與三弟相較聰慧和靈性呢?

李顯穆陪在李祺身邊時間最長,卻能感受到父親這些話中的怪異之處,因為父親實際上並不是個很在乎這些神鬼之事的人,可現在卻單獨提出來說,這本就是不對之處,但他並未多想,父親大人做事總是有其道理的。

屋中眾人說話間,府外已然傳來了燃放爆竹之聲,瞬間便有了新年之氣象。

李祺本還想再說些事,聽著爆竹之聲,臉上升起幾分笑意,對眾人道:“我們也去放些爆竹吧。”

公主府中自然是張燈結綵,燈籠高掛,一片欣然之氣,混合著爆竹燃放後硫磺之味的冷風讓人頭腦一時都清醒了幾分,聲聲爆竹之聲,似是真能驅除邪祟,甚至恍惚之間清淨了因李祺身體不好而生的叢叢病氣。

府中處處皆是歡聲笑語,李芳和李茂的孩子在府中奔跑,身邊跟著一群丫鬟和小廝,一起玩著遊戲逗樂,李祺淡淡笑著望著這一幕,當生活慢下來,才能品味出這些生活中的生動。

只可惜,時間不多了,他悄悄將不住顫動的手攏回袖中,一轉頭便就看到三兒子正盯著他的袖筒。

真是什麼事都瞞不住他,太敏銳了。

李顯穆眼眶通紅,輕聲道:“父親,兒子會中狀元回來的,您一定要好好活著。”

李祺輕輕拍著李顯穆的手,同樣低聲道:“為父知道,為父知道。

你也去和你兄長去玩吧。”

李顯穆輕輕搖搖頭,“這是最後一個和父親共度的新年了。”

還有後半句話——就讓我多陪在您身邊一會兒吧。

太陽漸漸落下了山,京城中有萬家燈火,有裊裊炊煙,亦有來自五湖四海的考生,因著春闈提前,他們在異鄉度過了這個新年,三五好友相聚在一起,歡暢飲酒、作詩、慶賀新春,這大概是他們此生難忘的一個新年吧。

……

正月初三,一大早臨安公主府外的街道上,便陸陸續續的有許多士子來到這裡,他們裹著厚厚的棉服,眼中滿是期待興奮之色,縱然是寒風亦不能讓他們有絲毫的退縮。

或許也是因為其中大多數人自北方而來,相對於寒風呼嘯、雪深數尺的北境而言,應天的冬天足以稱得上暖和。

在公主府外有巨大的鍋爐,下面不住燒著炭,這一堆堆的炭火讓整條街道都暖和了幾分,而後是一杯杯熱水送出,在這寒冬之時,有一杯熱水,足以溫暖心脾,驅除寒意。

“不知景和公何時出來?”

“終於能夠見到景和公了。”

“唉,景和公身體不好,據說當初見了太子殿下後,足足修養了一個月,才又見了陛下,這次景和公在這等寒冬之日出來見我等,甚至可以說是……”

這名士子沒再往下說,但眾人都知道他的意思,景和公是拼了命的。

應天今年還沒有下過雪,不算很冷,他們穿著厚衣裳、有炭火盆烤暖、又有熱水能喝,身體是完全沒問題的,可景和公就不一定扛得住了。

許多人想到這裡甚至有些後悔非要見景和公了。

“諸位也別歉疚了,景和公亦是有見我們的心思,所以才在身體不適時,依舊同意。”

“景和公是視生死如無物的聖人,正如景和公曾說,做一份事,發一份光,景和公大概也是想要不留遺憾吧。”

“孔聖是萬世師表,景和公之諄諄教誨真得其道也!”

在公主府的街頭巷尾已然圍了無數的學子,不僅僅是學子,還有很多百姓,皆在今日來到此處,想要看看李祺這位傳奇人物,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幾乎就是李祺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了。

下次再聽到李祺的訊息,可能就是死訊。

“吱呀!”

公主府的大門被幾個小廝合力推開,而後一座輦被人從府中抬出來,這一幕頓時讓幾乎所有人心中一沉,景和公已經虛弱到走不了路的地步了嗎?公主府前,李祺身著厚厚的棉衣,腿上蓋著厚厚的毯子,望著幾乎站滿了街頭巷尾的人群,突然有種人生若此無憾之感。

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夠有他今日之威望呢?

數遍古今也不曾見幾個在生前聲望便能盛隆至此的,孔子有三千弟子,孟子生前有這樣的聲勢嗎?

“寒冬之日,竟勞諸生來看我這個將死之人,真是我李祺一生之榮幸,縱然死也無憾了。”

李祺的聲音很小,只有最前面的幾列人能夠聽到,李顯穆清稚的聲音適時響起,讓所有人都能夠聽到,同時前面之人也在往後傳去。

“去年在秋闈之前,我曾經去了一趟國子監,在那裡說了一些言語,想必諸生都已然聽說過了。”

“我等都聽過了,景和公。”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知行合一致良知!”

“格物致知之道,亦早廣播天下,於北境諸省之間,朱子之學已多被摒棄。”

一道道聲音從諸生的口中傳出,皆是對李祺的回應,心學在許多地方生根發芽。

雖然暫時還遠不是程朱之學的對手,可已然不是洪武年間李祺剛剛提出時那麼虛弱,況且心學被李祺所改造,脫胎於朱子之學,用來科舉亦是一等一的好。

李祺臉上帶著淡淡笑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說是他出面為諸生而講,可實際上又如何需要他來說呢?諸生只是想要見見他而已,什麼叫做精神領袖呢?

當有一個人在那裡,他即便是不說話,也能給人無窮的力量時,他就是精神領袖,而一個人即便是死去,只要提起他便能讓人生出勇氣時,他就是聖人。

單以學術水平而論,李祺還並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可他這一生太過於傳奇,他歷經了三代君主,他在這個世上留下了許多故事,他在一樁樁的事中,所表現出的堅定不移的立場,向死而生的勇氣,以及超越世人的智慧,都讓每一個人深深被吸引。

在紛繁的聲音之中,有一道聲音越過眾人之聲而出——“景和公,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周圍人群頓時一靜,而後如潮水緩緩停下,所有人都望向了李祺。

景和公的身體不好,必然不可能長時間停留於外,是以最有價值的問題便是這個了。

而且這也是論語中最經典的內容之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而現在諸生想要聽聽李祺這位當世的聖人可有什麼其他的見解。

這個問題讓李祺也沉靜下來,若是往日他大概會說“此心光明”,亦或“致良知”,可如今這麼多士子在這裡,他總該說些新的言語。

“若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便是‘不涼熱血’四字。”

李祺的聲音緩緩傳出,並不如同孔子那般微言大義,但卻更為直接。

“我曾踏足山巔,也曾跌入低谷,這二者皆讓我受益良多,這世上從不缺乏成功者的煊赫,但強者總是在困境中足夠堅持,方能重登雲闕。”

從公侯冢子到流放囚徒,再到大儒賢哲,頓悟、悟道,繼而以聖人之姿行於世間,這便是李祺!

“願諸生日後都能心懷熱血,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縱一時遭遇不幸,也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李祺這番話讓許多人想到了當初他收王艮時的一番言語,橫渠四句被分解為小目標,那時李祺也對王艮說了類似的話。

李聖似乎從來都不硬性的要求每個人都做到聖賢才能夠做到的人,哪怕你只是做了一件好事,他都已然覺得很好了。

唯一的光。

萬萬千千之光。

李祺之語如同潺潺溫暖溪流,流淌於諸生心間,良師益友為何物,不見李子哪得知?

又有士子高聲道:“李師,如何才能拜入心學門下?”

李祺覺得有些精力不濟了,聲音低微的幾乎聽不見,“不需何物,只需誦橫渠四句總綱即可。”

李顯穆滿含悲慼之聲的將這一言道出,而後道:“家父身體不適,便就此回府,諸生亦早日回返吧,後日便是科舉之日,千萬不要著涼以至於耽誤。”

說罷便親自為李祺又攏了攏了棉衣,自諸生面前使人將坐輦重新抬起,就要往府中歸去。

眾士子雖然心中很是不捨,卻也知這等寒冬之月,若是再在外邊怕是真的要出事了,是以只能瞧著李祺離開。

“恭送景和公!”

一道清越的聲音自人群中響起。

“恭送景和公!”無數道錯落的聲音自人群中響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