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大內,李祺在這裡有一把專屬的椅子,讓他不必在殿中時時站著。
他的身體也不允許他時時站著了。
上一次昏迷,他整整一天半沒有醒來,身體的每況愈下已然快要瞞不住了。
“明年便是朕繼位以來的首次掄才大典,必須要選用最具有才能的人,朕欲用解縉為會試主考官,同時擔任下個月的應天府鄉試主考官,景和你以為如何?”
解縉之才是毋庸置疑的,現在又擔任史書的總裁官,聲望也足夠,在李祺不能擔任主考官的情況下,的確是不二人選。
李祺想了想後卻說道:“解縉不能一人擔任主考官,黃淮有不遜色於諸士的才能,是足以作為宰輔的,而且是浙東人,也讓他來做主考官,想必會對陛下感恩戴德。
讓解縉去浙江擔任主考官,讓黃淮主持應天府鄉試,臣以為這樣更合適。”
朱棣陷入了沉思,他明白李祺的意思。
浙東在前不久剛剛經歷了那一場險些遍及所有士子的大禍,如今在朝野中正是惴惴不安之時,若是能在這個時候施恩,堪稱雪中送炭,簡直能夠不費吹灰之力的收進浙東人心,以後不敢說如何,但至少在永樂朝會絕對支援皇帝。
無論是將來遷都,還是朱棣一直想要北征,若是能夠爭取到浙東出身的官員的支援,那朝野的壓力都會小很多。
“景和真是有大才,朕一日不能缺少你啊。”
“陛下謬讚了,世有伯樂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臣在建文朝時,亦有如今之能,可卻只能枯守府中做一個富貴閒人罷了,若非陛下信重,又如何有籌謀大明國策之日呢?”
依舊是經典的李祺之語,每一個皇帝都會在他這一套哄人話術下,生出無窮的自信,繼而更加的信任他,說話又好聽,又能做事的臣子,又有哪個皇帝不喜歡呢?
對於李祺而言,懟建文不是因為真的憤怒,只是要激怒建文帝跑路罷了,稱讚朱棣也不是朱棣真的就聖明無過,而只是刷朱棣的好感而已。
范仲淹曾經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李祺反其道而行之,一言讓人喜、一言讓人怒,喜怒都在他手中、嘴中操持,而國家大事就在這一言一語之中做成了。
這便是舉重若輕、舉輕若重的境界。
朱棣被哄得很是高興,“近日顯穆在國子監中聲名大噪,一眾大才子都甘拜下風,甚至都傳到朕的耳朵裡了。
他是要參加今年的應天府鄉試和明年會試對吧,朕繼位以來的點出的第一個狀元,不會是顯穆吧?”
朱棣本來只是開玩笑,可越想越覺得有可能。
最近國子監那邊的聲音很大,畢竟李顯穆入學以來,無論是哪一科的考試,都卓然於眾人之上,是那種又快又好,把一眾士子吊起來打。
第一次還有人不服氣,然後連續幾次之後,再也沒人閒的沒事幹去挑戰李顯穆了。
現在的國子監還不是王朝中後期那個花錢就能上,而且充斥著權貴子弟的鍍金之地。
現在的國子監是真的匯聚了全天下的才子,在這裡的舉人都是佼佼者,很多都是各地州府第一等的人才,才能夠進入國子監。
李顯穆在這裡為魁首,那後面會試、殿試面對同一批人,不也是吊起來打?
明年李顯穆才十二歲吧?
十二歲的狀元?
李祺輕聲道:“臣對臣子的才學很有信心,他比臣的天賦更高,臣悟道的時候太短,壽命又更短,他明年才十二歲,若是能在永樂朝出一位十二歲的狀元,也算是文華彰顯的盛事了。”
朱棣眼中一亮,的確如此,十二歲的狀元是註定要被記錄在歷史上的,這等神童降世於永樂朝,豈不正說明他這個皇帝所統治的時代文華昌盛嘛。
“若顯穆當真中了十二歲的狀元,朕這個當舅舅的,都不知道該給他安排什麼官職了。”
“陛下倒是不必對此事發愁。”
李祺笑道。
朱棣疑惑的望向李祺,不懂他這話是什麼意思,狀元按照慣例至少要賜翰林院修撰的,李祺指了指自己,“臣這身體能撐到明年殿試已然是天幸了,他即便是能僥倖中了狀元,怕是先要守三年孝,等授官的時候,已經十五六歲了,倒也不離奇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