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

可現在李顯穆竟然說這是一道先帝遷都的旨意?

巨大的驚喜幾乎瞬間砸在了他的頭上,欣然之意充斥了胸膛,他幾乎感覺自己真的是天命之子了,自即位以來,每次他忍不住想要大開殺戒之時,總會神奇的解決掉問題。

況且李顯穆方才所說的那番話,實在是說到了他的心裡,甚至他自己都不由自主的開始幻想,難道先帝真的屬意他來繼位,要不然這旨意怎麼解釋?

建文生在應天,性格羸弱,耳根子軟,和江南文人交好,正如李顯穆所言,根本就不可能遷都!李顯穆斬釘截鐵道:“自然是先帝所留,舅舅請看,這聖旨的蠟封都不曾拆開過,這世上唯有父親才知道里面的內容,父親將旨意交給我時,才將裡面的內容告訴我,如今這世上,只有舅舅、我和母親三人知曉,或許宮中的檔案中亦有?外甥不知道這等密旨是否會存檔於宮中。”

“好好好!”

朱棣興奮的摩挲著那密封的蠟封,“即便是沒有存檔,有這封聖旨亦足夠了,況且當初先帝讓孝康皇帝去西安和洛陽考察之事,天下皆知,便是說這是偽造的,亦不能服眾,待明日早朝,朕便將這封先帝遺旨扔到那些反對遷都的官員臉上,倒要看看他們還如何反對朕!”

朱棣彷彿已經看到了那些官員氣急敗壞卻無可奈何的表情,這種表情比他把人砍死還要讓人回味無窮,畢竟動刀子相當於勝之不武,在文官最擅長的地方戰勝對方,則有一種殺人誅心的快感。

李顯穆再次叩首道:“皇舅舅,外甥以為不必這麼早就將聖旨取出,此番這些反對遷都的人還不夠多,現在取出聖旨無非就是逼著他們退讓。

他們定然依舊有眾多微詞,我甚至能夠猜到他們會說什麼。”

“朕取出先帝旨意,他們還能反駁?”

“無非是些時移世易,當初先帝朝時要遷都是因為時勢如此,而現在不必遷都是因為時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定然是這些言語。”

“直娘賊!”

朱棣聞言頓時爆了粗口,僅僅是李顯穆的猜測就讓他怒氣攀升起來了,“這些文官,一個個端的是口舌上逞功夫,若是有半分景和的脾性,朕也不會和他們計較。”

“其實外甥此番進宮亦想問舅舅,您乃是當世第一名將,必然知曉安南戰事,不會這般輕易就平定,一定會有反覆,若安南戰事再起該要如何?”

一個地方的平定不是一場戰爭就可以的,歷史上沐國公府鎮守雲南,三分之二的家主都死在了戰爭中,才維持住雲南在版圖之內,漢朝的班超一輩子都在平定西域叛亂的路上,讓維持了西域的版圖。

安南不會是例外。

朱棣當然知曉,但他毫不猶豫、擲地有聲道:“自然是再發大兵討之,我天朝上國,豈能讓小國凌辱,但有不服,大兵移之,大明之土,寸步不讓!”

“舅舅之氣魄,實乃有凌雲之上!”

李顯穆先是稱讚了一句,而後又道:“西平侯府鎮守雲南,應對麓川等地的叛亂已然應接不暇,若要其一力抵抗安南,怕是有所不逮,其時依舊要從京城調兵,便如同這次徵安南之事。

現在從應天出兵水路並行,自然是頗快,且調運糧草,亦是簡單,可若是遷都到北京行在,一路之上有五千裡,其中轉運糜耗之巨,可想而知。”

朱棣微微顰眉,“此番南北運河疏通,是以朕才有遷都之議,南北轉運走水路應該問題不是很大。”

李顯穆微微一笑,他為何會突然提出遷都會導致徵安南不便利?這難道不是在反對遷都嗎?自然不是如此!

他當然不會反對遷都。

只不過一道先帝的聖旨若僅僅只能做到遷都一件事,那豈不是太過於浪費?

李顯穆永遠都記得父親曾經給自己講過的那些回京後的諸事,幾乎每一件事都是一步三算,除楊靖、詹徽、李原名等人時,不過是順手而已,真正的目的是達成背後的政治生態改變。

透過殺楊靖第一次讓元朝的舊習俗進入了朝廷眼中,於是才有了後來的整治胡俗。

詹徽和李原名之事,更是促進了大明家庭財產製度的改變。

至於元史之獄就更不必多說,完全改變了世人對於大明朝立國的認知。

李顯穆深受李祺這種做事理念的滲透,每一件事都要利用到極致,遷都僅僅是遷都嗎?

有先帝的旨意在,這一局無論如何是輸不了的。

那結果就只剩下中贏、大贏和大贏特贏!

“舅舅,遷都之後北京的人口便會急劇增多,按照歷史上都城的人口推測,甚至會高達百萬人,北平是生產不了這麼多東西的,到時候一定會從江南之地轉運,若是再讓軍需借道,那北京自己都要出問題。

是以到那時,還是要從江南就地來籌集物資,而京城一旦遷都北京,朝廷對應天的控制必然大不如前,所以外甥認為,對江南士族再次重拳出擊的時機已經到了,而遷都之議便是這個機會!”

朱棣豁然站起,在殿中踱步,仔仔細細的思索著李顯穆的話,良久他才緩緩道:“你的意思是,引蛇出洞,一網打盡?”

“正是。”

李顯穆的臉上滿是笑意,“那些同意遷都的外甥不知道他們心中所想,但反對遷都的,一定心懷奸刻,畢竟我大明最嚴重的邊患,始終都是蒙古,現在塞王內遷,北境不振,在這個時候反對遷都,實在是罪該萬死!”

“好好好!顯穆啊,你果真有乃父之風!”

朱棣只覺心情甚是暢快,“上天帶走了朕的景和,又給了朕一個顯穆,你馬上就會進入官場,如今這等一直被直呼其名,甚是不妥。

朕既是你的君父,又是你的親家長輩,便為你賜一個字吧。”

做舅舅的給外甥賜字,本就正常,更何況這可是皇帝,不要說賜字,就算是給你賜姓,那也是絕對的恩典,沐國公府的姓就是皇帝賜的,這可是天下第一等的榮耀之事。

朱棣踱步緩緩道:“顯,乃是光明之意,穆乃是莊嚴和美之意,便字明達吧。

李明達!”

李顯穆叩首在朱棣面前,恭恭敬敬的磕了三個頭,“顯穆叩謝舅舅賜字。”

臨安公主和李顯穆明顯的能感覺到皇帝今日很是高興,剛剛從殿外走進的大總管更是能明顯的感受到皇帝的狀態,心中不由暗自震驚。

當初景和公在的時候就時常讓陛下開懷,現在這位景和公的小公子亦是如此,這李氏的聖寵,怕是在這一朝都不會失去了,日後可要與之打好關係才是。

“穆兒,你且先隨你母親回府,今日之事暫且不要同外人說,朕再好好思量一番,該要如何做。”

“陛下,臣打算去找一趟黃淮大學士。”

黃淮?

朱棣先是一愣,而後便知道李顯穆這是什麼意思,眉心舒展開道:“黃淮啊,也好,你便去尋一尋他,看看他是什麼意思,若他亦有誠心,朕也願意賞賜他。”

說罷,李顯穆和臨安公主便緩緩退出了殿中。

“皇兄對我李氏的恩典不曾有變,穆兒你前途將要大好了,只是官場之上,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你有些時候不要太過於……”

臨安公主在殿上聽了那麼久,大概也聽明白了些事情,自己這個兒子剛剛回京,就要為皇上衝鋒陷陣了!“親情自然是極重要的東西,但人活在世上,便要為人所有用,能為人所倚靠,否則情分自然是用一次少一次,只要成為皇上不可或缺的人,才能一直保有富貴啊。”

李顯穆卻看的很是清楚,未來李氏縱然復爵,可爵位是落在大房一脈的。

父親說過,他這一脈的顯貴是關鍵,李氏現在正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階段,伴隨著時間,隨著心學的傳播,李祺的歷史地位會越來越高,可李祺對政治的影響力卻會越來越低。

在這個時候如果李顯穆不能及時的填補這個空缺,讓李氏的政治影響力延續,那李祺的政治遺產就會徹底散去。

李氏家族作為一整個家族的影響力,就會大打折扣。

世家,必須是累世簪纓之族,尤其是最開始的三代,那是一代都不能斷,一旦斷了後面就要重新再累算。

正午的熾明之光照在皇宮硃紅色的牆上,亦有金黃的琉璃瓦折射而來。

李顯穆微微眯起了眼。

回望奉天殿的簷牙飛啄,回想著方才殿中所言,心中升起一股豪氣。

父親的志向由他來實現!

遷都之議,便是一切的開端!未來還有二事、三事,直到徹底控制江南!

————

這個世界上每時每刻都在產生著無數的巧合,帝國的統治者喜歡將之冠上天命的稱謂,最為著名的莫過於“代漢者當塗高”,於是曹操將他的帝國命名為“魏”,這種人為製造的巧合,在後世大致被放棄了,隨之而放棄的,是名為祥瑞的東西。

所以當明太祖朱元璋要求遷都的聖旨出現時,明太宗朱棣的震驚和驚喜,便是如此的正常與合理,他更加有理由相信,他真的是上天所鍾愛的、最能夠繼承他父親帝王事業的那個人。——《大明五百年》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