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

李顯穆徑直掀開車簾跳下車,完全沒有任何近鄉情怯之意,如風般往府中而去,府中下人甚至有些愣神。

“剛才跑過去的好像是……三公子?”

“沒眼花,真的是三公子。”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轉瞬間無數道聲音紛亂響徹公主府中,“三公子回來了!”

“三公子回來了!”

紫鵑從外間走進,甚是威嚴道:“大夥高興能理解,但穩重些,待會兒主母自然有賞賜,切不可耽誤了府中之事。”

正在前堂的臨安公主自然聽到了府中歡呼聲,她噌的站起,不住往外張望著,李芳和李茂侍候在側,生怕母親太過於激動直接暈過去。

李顯穆大步流星入了前堂,一眼便見到了母親、兄長和兩位嫂嫂,還有旁邊幾個小豆丁侄子、侄女。

“母親!”

李顯穆衝進屋中徑直跪在地上,含淚叩首道:“兒子不孝,讓母親擔憂了!”

臨安公主心疼的連忙將他扶起來,落淚哽咽道:“我的穆兒,瘦了好多,回來就好,回來就好。”

一家人相互見過,自是敘天倫之樂,李祺葬在北京行在,李芳和李茂要照顧母親,這三年便在應天祭祀他的神主牌位,不曾到北京去。

“三弟,這三年辛苦你了。”

“二位哥哥照顧母親才是辛苦。”

“小叔莫要再說了,快些喝些熱茶,這舟車勞頓的定然是疲乏了,待用過茶飯,先歇息片刻,再說這些。”

“有勞大嫂了。”

“都是一家人,莫要說兩家話。”

李顯穆用完茶飯後,臨安公主雖是不捨,卻還是知道該先讓他休息,一直到傍晚時分,李顯穆小憩一個時辰後,只覺神清氣爽,才再次出了外間,與母親敘舊。

李芳和李茂亦在,這三年間雖說一直都有書信往來,但送信不易,有些事情在書信中自然是說不清楚。

“這三年間,朝廷中發生了許多大事,其中一些你已然知曉,如今最為重要的便是安南戰事和西洋之事,這也是父親曾經提過的。”

“新城侯在安南立下大功,抓獲了胡朝的太上皇黎季犛和安南國王黎蒼,以及黎氏所立的太子、諸王、將相大臣等人。

安南化為郡縣,得府州四十八個,縣一百八十個,戶三百一十二萬設交趾布政司,自唐朝滅亡後,交趾獨立於我華夏四百餘年,至此又收入版圖。

自洪武開國設立十五個不徵之國後,這是開疆千里的大功,真是國朝盛事。”

受李祺的影響,李氏子孫對開疆拓土之事,都頗有些熱衷。

“父親的七大恨中,第三恨便是大明不能復漢唐舊疆,如今交趾已然收回,漢唐的舊疆只剩下西域、蒙古諸部以及遼東四郡!”

說到此事,李芳和李茂皆是有些激動。

“父親真不愧是天縱奇才,早在六年前便給三弟你定下新城侯府的親事,那時還不過是伯府,在一眾勳貴人家還算不上什麼顯赫,可如今安南戰事一發,成國公朱能病死,你岳父臨危受命,大獲全勝,待他整軍返回京城,必然是要封國公,掌五軍都督府事了。”

“三弟你想必也知道我家如今的情勢,太子和陛下皆對我家照拂有加,逢年過節亦不曾落下,但權勢之操弄,卻不是這等親情恩寵所能代替,如今有你岳家之勢,倒是更讓人放心幾分。”

李氏現在的情勢就很奇怪,一方面朝中沒有直系的權勢人物,但一方面又有不少親朋故舊,這些人情雖說用一次少一次,但也是真好用,絕不能簡單認為已然失勢。

最重要的是,因為臨安公主的存在,李氏終究是有直達天聽的手段,這就能夠震懾許多心懷不軌之人了。

兩兄弟說了一通後,卻見到李顯穆微微顰著眉。

二人頓時有些不安,外人對李顯穆的聰慧瞭解的根本不夠深,只知道李顯穆十二歲就橫壓三百州士子,奪了狀元之位,可他們兄弟二人是親眼看著李顯穆小時候那種種聖人異象長大的!“三弟,此事有什麼不妥之處嗎?”

“並不是有什麼不妥,只是安南沒有這麼容易就平定,我在想朝廷會不會被安南牽絆住腳步,而延緩遷都的程序。

畢竟徵安南從應天調集兵力和物資更為容易。”

李芳和李茂聞言頓時一驚,他二人自然知道李顯穆此番回京,就是為了遷都之事。

“這等大事,我等皆不知,還是要陛下那裡拿主意。”

李顯穆略一沉吟,便轉頭向臨安公主沉聲道:“母親,兒子要進宮見一趟陛下。”

作為姻婭帝室的人家,這時候優勢就徹底體現出來了,很多大臣是不可能沒事入宮的,但李顯穆作為外甥進宮看舅舅,卻不需要經過朝中的程式。

臨安公主亦很是乾脆利落的答應道:“好,明日母親就向王貴妃告書,待宮中有了回信便帶你進宮。”

徐皇后在去年病逝後,如今管理六宮事務的便是這位王貴妃,除了這位王貴妃外,宮中最為受寵的便是來自朝鮮的妃子權妃,歷史上亦曾為朱棣管理六宮事務。

……

翌日。

李顯穆先往吏部去了一趟,他中了狀元之後是被授了官的,現在只是告守喪期滿,可以重新恢復官職,大明現在一共就兩個狀元,更何況這是當今天子的外甥,自然沒有不長眼的人來搞風搞雨,很順利的將所有程式辦完後。

臨安公主這裡也很順利,王貴妃現在雖然顯赫六宮,但那是因為她謹小慎微,所以得到了朱棣的信任,雖然徐皇后去世,但諸子早就已然成年,根本沒有她這一氏外戚成長的餘地。

自然不敢阻攔怠慢,在臨安公主告書後,她很快就將訊息傳遞給了朱棣,朱棣一聽到李顯穆已於昨日回京,立刻就讓臨安公主帶李顯穆進宮,甚至推掉了一場和禮部的會議,讓太子去處理。

時隔三年,李顯穆再次踏進了皇宮之中,一時之間,頗覺有些無端的感慨,皇帝依舊巍峨壯麗,皇帝也依舊威嚴沉重,甚至做慣了皇帝,比三年前時更覺得遊刃有餘,舉手抬足都有沉沉貴氣。

“微臣叩見陛下!”

李顯穆完全繼承了李祺的優良品德,眼中已然含上了淚,“陛下安康依舊。”

“顯穆快起來,這裡沒有外人,叫朕舅舅即可。”

“謝皇舅舅。”

“朕在順天府那地方生活了很多年,那裡不比應天這江南繁華之地啊,春、夏、秋三季都好,就是冬季之時,實在苦寒,你為父守喪三年,一片孝心誠意,朕懷甚慰,此番回京,便在朝中好好磨練,爭取早日能夠繼承你父親的衣缽。”

朱棣這番話雖然質樸,可正是這平常的淡淡文字,最能讓人心中流露暖意,李顯穆知道皇帝是真的關心自己的,而對於一個臣子來說,皇帝的信任和好感,比什麼東西都重要。

“外甥本想等到清明之後為父親大人最後一次祭拜完,再從北京返回應天,結果在與師兄通訊時,卻聽聞朝中有大臣反對遷都之事,讓皇舅舅很是為難。

外甥立刻想到了父親在臨終前的交代的遷都之事,又想著為皇舅舅排憂解難,是以決定立刻動身返回應天。

今日請母親帶我進宮,一方面是外甥回京思念舅舅,一方面則是解皇舅舅之困,區區一眾大臣,竟敢為一己私利,而阻皇舅舅之大業乎?”

李顯穆字字句句之間,皆是一片赤誠,朱棣忍不住感慨道:“你父子二人,俱有大才而兩代忠正,實乃我大明之福。”

又道:“你有為朕排憂解難之心,朕心甚慰,然而此事非同小可,朝中反對者甚多,你根基尚淺,又無勢位名望,縱然說出些話來,亦不過被認為是小兒之語,算不得數。”

朱棣之語道盡了官場現實,正確的話也要正確的人,在合適的時機說出來,才算是真正的正確之語,這些官場上的慣會攻訐人而否定斯人之語。

李顯穆肅然道:“舅舅,請看此物!”

說罷他伸手入懷中,徑直取出了一份——

聖旨!

“此乃洪武三十一年,先帝賓天之前,交予父親的聖旨,先帝早有遷都之意,可惜當初因為孝康皇帝去世而擱置,再也沒能成行。

先帝早已看出建庶人是不會遷都的,為父親留下這道聖旨,乃是為了制衡齊、黃、方三賊。

可天意輪轉,建庶人遜位,皇舅舅登極,這遷都的旨意竟意外有了用武之地,這難道就是天意嗎?皇舅舅您註定就是大明的天子啊!

否則先帝為何明知建庶人不會遷都,卻依舊留下一道遷都的旨意呢?”

洪武三十一年!他爹留下的聖旨!“這真的是先帝所留?”

朱棣只覺口乾舌燥,他是知道李氏之中有一道先帝所遺留的聖旨的,畢竟當初李祺在金鑾殿上,持著先帝的聖旨掛冠而去,讓方孝孺等人敢怒不敢言,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離開,此事早就傳遍了天下。

但從來沒人知道那裡面到底寫了什麼,在大部分人的猜想中,大概就是一道免死的旨意,畢竟李祺在金鑾殿上拿出來,在觸怒了皇帝的情況下拿了出來。後來朱棣即位後,就沒在意這件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