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

君臣雙方之間沒有互信,而始終將對方視作敵人。

朱元璋有開國的威望以及站在歷史人類頂端的權術手段,自然把士人當成豬狗一樣的殺。

但即便是他這麼凌厲的手段,也改變不了士子的底色,殺了一批,上來一批依舊如此,甚至讓士子愈發抱團對抗大明皇權!無論朱元璋殺那些士人有多麼正當的理由,但政治走到內耗這一步,國家的發展停滯不前,就已經證明朱元璋的方法錯了。

但朱元璋是聖明無過的,他自然不會認為自己有錯。

這時李祺出現了,還給了他一個絕佳的理由。

不是陛下有錯,而是現在的這些文人,都是從蒙元時代走來的舊文人,他們雖然學了朱子之學,但卻被蒙元的胡俗所浸染,是“不乾淨”的人,需要滌盪靈魂才行。

楊靖這個奸人便是如此!

李祺給出的這個答案實在是太符合朱元璋的想法了。

所以他迫不及待的將李祺召進宮中。

這個“天賦卓絕、未來或許有用的女婿”已經變成了“可擔當大任、且對皇權毫無威脅的女婿”!從這一刻起,李祺就不是一顆可以隨意丟棄的棋子,而是大明王朝千秋萬世的重要拼圖之一。

至於大明的現狀是不是真的因為蒙元汙染所致……

正如王五楊葉爭妻案一般,是不重要的真相。

對朱元璋而言,這是統治合法性的構建。

對李祺而言,這是爭奪儒教話語權的戰爭!學術之爭,順昌逆亡,本就如此!說是陛前問答,但實際上更像是李祺在奉天殿中為朱元璋和朱標二人作學術報告。

李祺一上來就提出了一個朱元璋和朱標最感興趣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大明有聖天子在朝,卻不能開創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治世呢?”

李祺侃侃而談道:“兒臣在學習聖人經典時,也潛心重溫了父皇的教誨,發現大明的問題便在於有明君而沒有賢臣。

父皇承天受命以來,希望能夠和道德高尚、能力出眾的賢才一起將這天下治理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但文官們學習了聖人經典卻仍然貪腐不休。

再看大明的將軍,一個個囂張跋扈,無視朝廷的法度,甚至迫害底層計程車兵,父皇百般教誨,不忍心拋棄這些人,他們卻依舊我行我素,嚴刑酷法也改變不了他們。

甚至就連有些普通的百姓,也不理解父皇的苦心,而聽信那些謠傳的言論。”

綜上所述,大明的問題就是:一、洪武朝的文人官吏不行;二、洪武朝的軍官不行;三、洪武朝的輿論掌握在士人手中,而百姓被矇騙!

而這三個原因的根本在於,蒙古人統治一百年,汙染太嚴重,現在的人身上有胡人的風氣,想要解決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恆的教養和糾正,才能讓聖朝煥然一新,開創盛世。

這些話簡直說到了朱元璋的心坎中,李祺在宮中待了整整一日,直到傍晚時才出宮。

踏出巍峨的宮門時,李祺突然想到,穿越這麼長時間,其他穿越者可能已經三番四次的震驚朱元璋,挽救朱標了。

而自己才算是剛剛出頭。

“不過……”

李祺望向自己手中的聖旨。

“著李祺為風俗察查大使,通查三司卷宗、出入翰林、國子監、通政司,清查朝中諸官吏中蒙元胡俗蔓延附骨之事,所到之處,如朕親臨。”

風俗察查大使,一個臨時的官職,大明特色,位卑權重,他能夠自由出入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翰林院、國子監、通政司,手下還配備有錦衣衛、御史等人手。

“李氏從今日起,算是徹底擺脫沉淪的結局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完成我在皇帝面前立下的軍令狀。”

朱元璋想要的是,皇權進一步穩固。

李祺想要的是,從這場清查運動中,攫取出聲望和士林的地位。

李祺在確定自己不能踏足仕途巔峰後,就為自己選擇了學術道路,他要成為孔孟程朱那樣的人。

這條道路最難的是開頭,因為現在計程車林已經自成體系,絕不會接納他。

所以他才主動找上了皇帝,只有藉助朱元璋強勢至極的皇權力量,他才能把現在計程車林拆個七零八落。

而後他才能自成一派,自為一統!對於大多數穿越者來說,士林都是一個非常反動的詞彙,絕大多數人都對之嗤之以鼻,認為不過是些只會誇誇其談的廢物而已。

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歷代皇帝、權臣就不會那麼重視士林清議。

這就不得不提一個很違反常識的事情——

在大多數人的思維中,明清時期的官員都是科舉出身,舉人想要當官都很難。

但實際上呢?進士出身的官員才是絕對少數。

整個大明276年,三榜進士加起來只有兩萬四千人,洪武一朝的進士,只有867人,而大明有多少文職官員呢?一個比較折中的數字是兩萬四千人,這裡面全部都是有品級的官,而不是吏。

這還僅僅是文官,不算數量更龐大的武官。

八百個進士之外的兩萬三千名官員從何而來?

只有一個答案,都是士林中的讀書人!這不是簡簡單單數字的懸殊對比,它代表的是力量的強弱!

一個人的罵聲不算什麼,但一千人、一萬人、十萬人呢?這些人全部痛恨你,你會有什麼下場呢?

你得勢的時候無所謂,你失勢了呢?你死了呢?你的家族、你的後裔,又會遭遇什麼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每一個家族的領頭人死去的那一刻,整個家族的階級就會不受控制的跌落。

張居正活著的時候的張氏,和張居正死後的張氏,簡直一個天一個地。

康熙時期的曹家怎麼作死都沒事,而雍正一上來就抄家,這種事太多太多。

這就可以解釋,在古代時——

為什麼國子監的監生會有議政的風氣?

為什麼所有官員都那麼在乎士林的評價?為什麼考上進士號稱登龍門?為什麼那些朝廷大員會對新登科的進士那麼客氣和看重?

為什麼很多時候,官員們都不把事情做絕。

因為士林中那些將來可能當官、現在已經當官、曾經做過官的人,是整個大明帝國的骨架。

他們一遇風雲就會化龍!皇權的寵信是一時的,而士林的威望權力卻是永恆的!士林這個由科舉制度催生出的龐然大物,讓皇帝也為之驚懼。

朱元璋之前選擇了鎮壓,但最終的結果是,不但沒有鎮壓成功,還激起了讀書人的逆反心理,到洪武二十四年,大明朝忠君的讀書人已經很少了,反而多的是視君如寇仇的人。

朱元璋自然是知道此事的,但他已經沒有回頭路了,只能讓下一代皇帝去“建文”。

而現在橫空出世的李祺,讓他看到了新的希望,李祺是一個對皇權沒有威脅的人,卻擁有著能夠攪亂整個士林的力量。

那個本來鐵板一塊計程車林,皇權先重重錘下,而後李祺深入內部破壞,最後一個對皇權的威脅將就此消亡!

多麼美妙的新世界,大明將千秋萬代,萬世昌盛。

李祺摩挲著手中的聖旨,朱元璋利用他,他也在利用朱元璋。

畢竟沒有皇帝的支撐,他怎麼敢對士林中的大佬宣戰呢?沒有皇帝的支援,他又沒有高位顯爵,那些想要改換門庭計程車子,又怎麼可能投靠他呢?

————

自蒙古南侵中原,落後的遊牧習俗洶湧而來,為了捍衛傳統價值觀,南宋末期極度保守的程朱理學興起,在明朝初期佔據了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導致學術氣氛沉悶、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稱得上“萬馬齊喑”。

直至洪武二十四年,李祺如璀璨驕陽,橫空出世。——《思想史》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