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集團眾人進入應天、圍困皇城後,便一直等待著宮中有關於皇帝朱允炆的訊息。
當騰空而起的火焰染紅了沉壓壓的天空,宦官與禁衛忙不迭的開啟皇城喜迎燕師後、並帶出皇帝自焚的訊息後,朱棣終於徹底的鬆了一口氣。
燕軍大營王帳中沒有響起歡呼,反而陷入了一時寂靜,人人屏息凝氣,直到朱棣長長撥出了一口氣,猶如注入了生機,興奮充斥在每個人的眼中。
自古功高莫過於從龍救駕,他們跟著燕王從北平一路歷經生死,其中固然有忠義所在,可究其根源不就是為了榮華富貴嗎?在這些人中,只有道衍和尚是不一樣的,他的心底有濃濃的滿足在流淌,他終究完成了年少時的大願,一身屠龍術沒有浪費。
他打斷了帳中瀰漫的歡欣,沉聲提醒道:“殿下,行百里者半九十,朱允炆雖然已死,可天下依舊有諸王,有忠於朱允炆的臣子在外,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您是否能夠安穩坐在皇位上,還是一個未知數!
建文最為信重的三個大臣中,齊泰和黃子澄不在應天,極可能在外徵兵準備勤王,可他們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方孝孺!他是天下鴻儒,江南文人領袖,他這一脈從他的老師宋濂、甚至更久遠的宋末就名滿天下。
縱然是駙馬李祺在聲望方面亦要遜色半分,再加上他是建文的老師,若是能夠讓他承認您的帝位,天下人心便能輕而易舉的平定。”
朱棣微微皺眉,正要答應下來,便有親兵走進彙報道:“啟奏殿下,有自稱駙馬李祺的男子在營外求見。”
朱棣一驚,又是一喜,連忙說道:“快些將人請進來。”
李祺在衛兵的帶領下徑直走進了營帳之中,這是他穿越後第一次現實中見到朱棣,同記憶中相比,更加的成熟,這三年前的戰火彷彿凝結在了每一寸面板上,渾身逸散著肅殺血腥之氣。
“草民李祺拜見燕王殿下,殿下千歲。”
李祺一開口,眾人這才想起來,李祺已然在兩年多前就辭去了所有官職,朱棣眼中笑意更加誠摯,將李祺扶起,笑道:“妹夫莫要客氣,你是外戚中的英傑,是父皇亦交口稱讚的大才,只是建文昏庸,不能用妹夫之才,日後本王必將重用!”
李祺根本沒信這句話,罪族怎麼重用?
正五品就是上限了,永樂朝的閣臣自然比洪武朝強太多,但官位低就是低,閣臣的地位真正提高還是後來仁宗給閣臣加尚書、侍郎銜,既有名位,又有實權,那時才算是半個宰相。
還是得先把罪族的身份給去掉才行!歷史上今天以及明天就會有大批士子前來投奔,諸如解縉等人,楊榮攔住了急匆匆進宮的朱棣,問出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先遏陵乎,先即位乎”,由此得到了朱棣的賞識,後來官運亨通。
可對於李祺而言,這些都遠遠不夠!
在他看來,歷史上的朱棣進入應天后的一系列操作,簡直如同小丑,醜陋的不能再醜陋,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的反面素材。
一念至此,李祺徑直問道:“殿下可是要徑直入宮?而後讓方孝孺起草登基詔書,以削平建文舊臣的反抗之心?”
對於李祺能猜出來這一點,朱棣和道衍等人都不奇怪,朱棣點點頭道:“正是,景和可是覺得不妥?”
“若是方孝孺願意起草詔書,自然是沒有不妥,可殿下難道沒想過方孝孺會寧死不屈嗎?
若是在宮中大殿之上,百官之前,殿下被方孝孺嚴詞拒絕,豈非顏面盡失?
若殿下真有此願,就將他請到這營中,在這裡無論成敗,都不為外人所知,此乃進可攻、退可守之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