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1980

第1618章 改弦易轍

最終,因為急怒攻心而休克的長谷川英弘是被救護車給給拉走的。

這個結果恐怕連他自己也是不想見到的,這真的是一點尊嚴都沒有了。

但正所謂,不作就不會死。

他不乾脆點拿錢走人,卻非要給寧衛民找麻煩,結果自己差點把老命留下,這又怪誰呢?

當然只能怪他興風作浪,沒安好心。

也只有“自作自受”這個詞,才是對他如此結局最好的註解。

接下來的事情,自然是寧衛民儘快以社長的身份入駐公司,開始深入瞭解公司運作情況。

然後針對實際需要注資,想辦法把公司的債務填平了。

要按照日本皮爾卡頓株式會社這些員工們的想法,日本公司的工作模式和業務局面,已經定型了,而且過去公司一直都是盈利的,並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

公司之所以會突然陷入困境,僅僅是因為公司上層不該貿然進行金融投機。

現在公司缺少的只是資金而已,只要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提供足夠的資金維持公司運轉,公司很快就能回到正軌。

反正趕走了前社長,沒了石川和高田兩個蛀蟲,對普通工作人員來說,差不多也就夠了。

他們認為根本也無需做什麼改變,一切靜待恢復舊日的模樣就好。

不得不說普羅大眾的思想都是很簡單的,他們雖然有幸被寧衛民當面批評了一頓,教育了一番上進的意義,希望他們能知恥後勇。

但真沒有幾個人往心裡去,根本就沒人能聽出寧衛民話裡的潛臺詞。

其實寧衛民是打心裡厭棄日本公司的經營模式的,認為他們的經營模式實在太過保守,已經完全過時了。

日本皮爾卡頓株式會社是以製衣作坊起家的,前社長長谷川英弘最擅長的就是辦製衣工廠,親自主抓製造和產品。

銷售方面卻是弱項,一直是由那個已經進了監獄的副社長高田負責。

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製衣水平精良,成衣價效比高,是日本公司的優勢。

但他們的銷售渠道向來單一,只依靠大型商場代為銷售,產品也主要以男士西服和女款洋裝為主。

在當下的日本社會,這種經營模式的弊端日漸凸顯。

首先是日本人工成本越來越高。

其次是商場各方面收費也越來越高。

再加上日本公司對皮爾卡頓品牌價值認識不足,根本不懂得如何經營品牌形象,導致皮爾卡頓的服裝在日本越來越沒有競爭力。

在LVMH、迪奧、愛馬仕、古琦等國際大牌每年都在日本增設專營店,撈得盆滿缽滿的時候,皮爾卡頓日本分公司的營收卻早已經開始滯漲了,利潤也連年下跌。

可以說,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死板落後的商業模式,日本公司根本就毫無未來可言。

目前日本公司之所以一直沒見虧損,只是因為這是經濟極度繁榮,剛剛才有下降趨勢的日本。

日本的泡沫經濟被刺破後,最先受到影響的是非必需的奢侈品,剛需的平價商品暫時還沒受到衝擊。

另外就是日本特殊的記賬方式,也把財務隱患藏了起來,光看賬目上的數字具有相當的欺騙性。

就拿當下的日本皮爾卡頓株式會社來說,賬目上最有價值的資產其實是那個位於東京品川區那個一千四百平米,建立在自有土地的工廠。

還有位於成田機場多古町附近的兩塊土地。

敢情和大多數人一樣,長谷川英弘也相信社會上流傳的政府發展規劃,認為這裡遲早可以劃入東京通勤圈的範圍,於是在去年不惜找銀行借貸來買地坐等升值。

然而他哪裡知道,此時日本不動產市場已經到了價格鬆動的邊緣,用不了多久就是泥沙俱下的時候。

真要是到了那個時候,他買下的這兩個垃圾地塊肯定是最早下跌的,也是跌下來最慘的。

日後恐怕除了種柿子,就再派不上什麼用處了。

所以對寧衛民來說,拿到公司後,不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是不行的。

正所謂不破不立,無論從公司的經營模式還是固定資產,他都必須得先砸爛眼前這些的罈罈罐罐才有可能破局。

否則要知一切照舊,別說什麼撥亂反正,降本增效了。

用不了多久,日本分公司真能資不抵債,再形成一個大大的財務窟窿。

總之,寧衛民接管公司之後,第一件親自抓的事兒就是來理清公司的財務賬目。

他直奔公司的錢袋子,力求在最短的時間裡減輕債務,充斥本金。

不過他可不是無條件的用自己的錢來救公司,嚴格來說是盤活公司資產。

一方面他透過詢問谷口主任從財務科提拔了一個可靠的人成為監事,來負責安撫債主,儘可能的拖延對外的賬期,延遲付款。

同時卻讓所有負責收款的人去盡力結清合作商場的應收賬款,回籠資金。

另一方面,他不惜低於市價來掛牌,幾乎是以飛速把日本分公司名下所有的不動產統統賣掉了,換回了八十七億日元的資金。

這可不僅是多古町的兩塊垃圾地塊,還包括品川的自有工廠。

但他並沒有拿這筆錢先去還債,而是打算再入資本市場用這些資金加個槓桿套一次利再說。

於是他就聯絡了EIE集團的幾位董事,主動闡明瞭自己眼下的難題。

表示為了填平皮爾卡頓株式會社的債務,他希望能獲得允許,參與未來把EIE的股價炒高的行動。

此時此刻,由於諸多資產的交易已經完成,就等著釋出利好訊息了。

EIE集團的幾位董事和寧衛民早已經不存在相互信任問題了,見他遇到了化債的難處,對他想要分一杯羹的想法並不排斥。

反正寧衛民只是想八十七億日元的資金參與一下而已,而且還是透過土屋陽一的三洋證券來操作。

就是加槓桿,所動用的規模也最多不會超過一百五十億日元。

比EIE集團的自有資金差遠了,董事們並不擔心喪失聯合行動的主導權,反而多了一筆資金作為援兵,大家同進退多好。

那這個於己於人都有力可圖的便宜人情幹嘛不送呢?

就這樣,寧衛民便又把日本股市當成了提款機,再一次殺了回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