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日。
再過一年,就是七十週年紀念日,將會舉行規模極大的閱兵式。
今天的電視上沒有閱兵式,但卻有“閱箭式”。
……
“五,四,三,二,一!”
文昌航天發射中心,一枚全新火箭拖著尾焰飛上了天空。
十幾分鍾後,外界發出報道:
“嫦娥七號成功發射,長征五號首次出征完全順利。”
長征五號直徑7米,底部使用了7臺yf135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起飛推力2600+噸,起飛質量2000+噸,可複用載荷質量60噸,加裝三級後可以向月球輸送24噸載荷,完美達到設計指標。
其cbc構型近地軌道運力更是高達180噸,月球運力70噸以上,完美取代了已經完全停產且沒有存貨的長征十號。
津沽火箭製造基地一次性就製造了六枚火箭,其中三枚獨立服役,另外三枚作為cbc組合體以“長征十五號”服役,總的來說相當於服役了四枚火箭。
在津沽基地的努力下,長征五號首射就趕上了國慶,並且將早已準備好的“嫦娥七號”發往月球。
現在的嫦娥七號與以前的計劃完全不同,以前的嫦娥七號是月球背面探測器,但在聯合礦業組建以後,已經不需要再單獨為此佔用一次發射任務。
嫦娥七號前後擱置了差不多一年,並且由於聯合礦業登月體系的逐漸成熟,連嫦娥計劃都要幾近廢棄。
嫦娥計劃曾是為載人登月配套的無人專案,在聯合礦業組建起空天飛機——黎明飛船——烏兔空間站——九章號的廉價運輸線後,已經沒有必要專門使用火箭執行探測任務。
很多曾經計劃讓無人探測器進行的工作,現在九章號飛過去扔幾個機器人和一些裝置就完事,既降低成本還能幹的更好。
拖拖轉轉,最後還是當初的mtv(月球轉移飛行器),也就是從月軌到月面往返。類似“起源”號的小型登陸飛船專案啟用了這個代號。
小型mtv的計劃一直波折不斷,在九章號成熟應用後有些雞肋,因為它每次起降都得補充燃料,不像九章號省著能反覆起降三到四次。
最後航天局將其扔下去給各個分院,要求滿足作為應急逃生工具使用,其他效能自由發揮,看誰願意接手這個雞肋專案。
兜兜轉轉這個專案竟然落到了六院手裡,六院拿下它也不是為了擴充套件業務,而是打算試驗自己的核發動機。
就是那一款110所努力了一年,推力8.5噸,比衝1400秒的核發動機,給空重不能超過24噸的嫦娥七號用正好合適。
不過因為時間緊急,完全重新設計的嫦娥七號還是無人版,僅能用於送貨,甚至發動機都是一臺用於測試的樣機改造,實際上航天局只打算讓它進行測試,幾乎不擔任什麼任務。
真正載人往返的是最佳化後的嫦娥八號、嫦娥九號,嫦娥系列將以另一種型別延續下去。
……
“一百九十七,一百九十八……兩百!”
付向傑聲音落下,滿頭汗水的李偉也終於支撐不住,氣喘吁吁地站起叉著腰休息。
其餘幾個組員緊隨其後鼓掌,因為李偉打破了他們此前的“俯臥撐”紀錄,從122刷到了200。
因為月球的低重力,俯臥撐方式當然也與地球大不相同,使用彈力帶束縛身體增加強度,其實比地球上做還要困難一些。
上一個紀錄是柳鳴保持的,已經是一個較高水平,然而比他年紀更大的李偉卻遠遠打破了他的紀錄。
當然不是李偉鍛鍊更狠或者天賦異稟,而是“304”的作用。
李偉所注射的304針劑已經完全起效,展示了其超凡的提升能力。
不僅是力量的提升,連帶反應速度、恢復能力都有明顯提升,用李偉的話說是“睡眠質量都明顯上升”,整個人幾乎年輕了十歲。
其餘人中鄧磊也已經度過了整個週期,柳鳴還有最後一週,付向傑最慢,另外四個新組員暫時還沒有接受注射。
李偉在休息片刻後就開始喝水,等下他還需要對自己的尿液取樣,一份快檢一份等著送回地面,以便隨時掌握身體狀況變化。
“如果能一直保持這個狀態,我至少可以繼續在一線幹到60歲!”
李偉稍微動了動胳膊,滿意地看著自己線條分明的小臂。
“指導員,你就算不注射304,身體素質也是三十多歲的正常人巔峰水平了。”
“哈哈……不過能多發揮點餘熱總是好事,接下來還有的忙。”
李偉感慨了幾句,目光看向了四名新人。
地面已經傳來確切訊息,2018年最後的任務是修築至少一半的月球高速公路,連線玉樹基地以及礦場。
用於修築公路的配套大型裝置已經制造好並拆分開,月中就會發射過來,11月開始將陸陸續續有人進駐,月球、月軌駐紮常態人數可能將維持在50人以上,大半都是為修築公路服務。
8名現有宇航員必須做好引導任務,尤其是確保稍後大量非專業人士的安全問題,同時還得抽空執行新任務:培訓新人。
進取號進入太空軍服役的訊息他們也早已知曉,更是知道進取號將會在未來登陸火星或其他星球,在此之前都會來月球進行預演以及訓練。
一想到火星,付向傑的心裡也有些躍躍欲試:
“登陸外星球應該還是需要成熟宇航員吧,沒準會從我們中間選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