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造拖拉機,你去造火箭?

第757章 水窪(外)

“咔滋……咔滋……”

深邃的黑暗中,以冰為主要成分的“地面”出現了一絲絲裂縫,在不斷的撕扯中擴大,發出沉悶卻危險的聲音。

裂縫最開始只有手掌的寬度,但迅速在由下而上的版塊作用力下擴張,很快就以指數級的擴張速度形成了一道長達幾公里、最大寬度近10米的巨大的深淵。

零下-197攝氏度的冰面被遷移分開後,表面不斷有大大小小的淺藍/白色塊狀的渾濁物體掉落向依然擴大的裂縫,像是驟然崩塌的陳年積雪,迅速形成了壯觀的“瀑布”。

這些處於冰面的不明物體主要成分是烷烴類,它們在超低溫的環境中液化或者固化,並不同程度地與冰和氮化物結合,最終形成了大大小小、形如沙礫的物質。

在六分之一重力下,它們花了很久的時間才完全掉下一片漆黑的深淵,最終落到了同樣如墨色的水面上,並迅速吸收液態水的熱量開始氣化。

最先下來的烷烴碎片使海平面幾乎要完全結冰,但隨即就被後來者砸破,繼續這個過程。

氣化除了烷烴,還有不少的氫氣、氮化物等,它們在浮冰的間隙中快速膨脹,激起猛烈的氣泡。

水面在“沸騰”,在極低溫下另類的沸騰,固化的烷烴混合物在飛速溶解,帶起的水霧和微粒讓整個海平面形成了白茫茫的一片,仿若是被加熱蒸發了一樣。

從冰面到深淵的水面落差有近百米,接近零下200度的極低溫在深淵下方反而急劇上升,幾乎能夠達到10攝氏度。

按照人類地質學的很好解釋,星球的核心只要沒有完全沉寂,就會源源不斷地散發熱量,或者以海底火山的形式散發,最底層的水分子依靠這些熱量能夠保持液態,形成冰面下的海洋。

越是靠近底層溫度越高,也許就能夠提供微生物生存的溫暖環境,合成大多數有機物。

也是以此為依據,人們才能推測土衛六可能存在生命——有水、有溫度、有有機物,至少海底火山附近是有些希望的。

但是現在這種情況顯然不在此列——土衛六的地核還沒有那麼燙,能夠維持水在如此靠近地表的地方流動。

裂縫下的不是一片廣袤的海洋,至少不是下方一千多米處自然形成的那個,僅僅只是一處微不足道的水窪。

在“水窪”靠近裂縫的一側,一個巨大的不規則幾何體嵌在冰面下山脈的地質中,露出了一個角狀突出。

突出部分的末端持續不斷地釋放出猛烈的氣泡群,數百攝氏度的高溫不斷汽化企圖靠近它的水分子,形成了無數個短暫存在過的空腔。

除此以外,它還對外輻射出相當強度的微波,持續加熱周圍的冰使其融化,最終在某個平衡點停止。

角狀突出的其餘部分顯然都被掩埋住了,暴露在外的部分就好像是一根尖刺,以刺尖為中心,利用微波和直接散發的熱量製造了一個體積十分可觀的“水窪”。

水窪已經不知道存在了多久,也經歷了持續不斷的變遷,但在尖刺幾乎恆定的熱量釋放下一直維持著大致形狀。

表面冰面的開裂顯然不是有意為之,土衛六的地質運動經常會製造不同等級的地質,只是這一次正好波及到了水窪的存在。

這是一次低烈度的地質活動,最終後果也不過是撕裂了一處本就不算大的冰層,所造成的影響也僅限於此。

然而當裂縫的寬度緩慢擴張,“尖刺”發出的微波終於不再被近百米的厚重冰面阻隔,以光速逃脫了這個束縛它不知道多久標準時的水窪。

從裂縫中逃逸出的微波越來越多,它們強度不算小,但在被重重阻隔後能夠傳送出來的強度就太微弱了,只有在特定的角度才有可能接收,同時傳播不了多久就會衰減到無法辨認。

這只是“尖刺”發出微波中極小的一部分,在被水窪的冰腔面漫反射後逸散的一小部分,指向性極低,很快就會混雜在自然星體輻射中消失。

尖刺輻射出的微波並非是無序的,而是不斷重複、非常規律的短促頻率,顯然是攜帶有什麼資訊。

四十多萬個標準時以來,它一直試圖聯絡軌道上的中繼器——也有可能不在軌道上,也許早就被隕石撞成了碎片,也可能早已失效,畢竟那只是個倉促之間拼湊的小東西,說不準幾百個標準時就會報廢。

但現在尖刺對外取得聯絡的唯一希望只有中繼器,主體部分已經近乎完全損毀,通訊系統本就不是什麼堅固的東西,事實上主動天線早就失效,至關重要的中波通訊器根本無法修復,長波通訊器的弦也沒有完全倖免。

所有正經通訊系統中,只有長波通訊器剩下了一根接收弦,但被破壞後的精度很低,也沒有發射能力,除非發射源在90個光時的距離內否則無法有效接收。

90光時,也不過恰好覆蓋一顆星星的星域而已,初世界的船來到這裡不用發訊號也能找到它。

尖刺努力利用剩下所有還能運轉的東西,也只能利用最簡單的原始波對外傳送訊號,希望六號星體軌道上的中繼器依然有效,並能夠接收到訊號。

這種嘗試幾乎從它困在這裡開始就從未停止,整整四十萬個標準時,脆弱的原始波大多數時間都被冰層阻擋,少數時候趁著地質活動週期洩露出一點,不過從未得到回應。

但尖刺並不焦急,它沒有生命,只是忠實地執行從誕生那一刻就被寫入的命令,直到死去的那一刻才會停止——已經不遠了。

四十多萬個標準時中就這樣度過,直到30個標準時前,長波通訊器僅剩的那根弦撥動了,是一束同樣微弱,但發射源極其靠近的長波,尖刺認出了它,並作為現存最高指揮等級做出回應。

回應的原始波依然被困住,於是它像過去四十多萬個標準時裡一樣重複。

僅此而已。

主體裡曾經存在的低熵體早就不復存在,他們只留下了資訊和指令,尖刺要做的就是執行命令,傳遞資訊。

源源不斷的微波從土衛六表面的冰層裂縫中發出,經歷了大氣的衰減後大打折扣,只有靠近土衛六的軌道並經過特定視窗,才有可能接收到這些訊號。

土星擁有太陽系最壯觀的土星環,土衛六也有自己的衛星系統,只是幾乎可以忽略掉並不會產生什麼影響。

在微波從裂縫射出的方向上,距離土星地表1000到5000公里的空間接收訊號的可能性最大,這是因為土衛六的大氣高度就有975公里,而5000公里以外的訊號衰減就太嚴重了。

距離土衛六470萬公里以外的土星環中,一顆很小的隕石高速掠過。

它的表面被冰等化合物覆蓋,遠遠看去就像一顆普通的微型冰隕石,或者看成一個大冰塊都不為過。

在陽光能夠照耀的那一側,這些化合物被加熱氣化,然後迅速消失在真空中,只是規模太小,無法形成彗星那樣的尾巴。

隕石表面蒸發的氣體依然產生了微弱的反作用力,使隕石微微偏轉。

隕石軌道不斷被表面蒸發的氣體推動偏移,原本它應該與土衛六擦肩而過的,現在卻可能被其引力捕獲。

一望無際的空間中,在星環中穿越的隕石始終在氣體作用力下運動並緩慢自旋。

陽光下一側附著的化合物已經快要被揮發乾淨,改變軌道的趨勢也開始更加變緩,開始露出隕石微微反光的灰黑色粗糙表面。

就在陽光要將它的一側表面完全展露出來時,隕石以一個不可思議的方式繞著自己的長軸緩慢旋轉了約120度,讓被更多冰化合物覆蓋的那一側暴露在陽光下。

新的化合物重新開始蒸發,繼續維持之前的大致加速度,保持改變自身軌道。

中繼器表面的覆蓋物越來越少了,它已經幾乎失去了所有行動能力,此前它就一直被這些覆蓋物包裹,處於深度靜默狀態。

三十個標準時前,一束長波喚醒了它,中繼器依照邏輯做出決定,去尋找離自己最近的船。

船在六號星體的第六號伴星上,同樣處於失聯中,中繼器需要以最節省燃料的方式慢慢靠過去,並確認船的狀態。

附著在它表面的這些冰化合物是可以利用的動力,它已經環繞六號星體很多圈,慢慢將自身執行軌道的橢圓拉的越來越偏,現在已經幾乎與第六號伴星交叉了。

相對於它等待過的漫長時間,抵達幾乎是近在眼前的事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