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b級基地完工,來自系統神秘力量的工程隊驗收後就消失了,留下派過來的工程師接收和進行小部分改造。
7月22日,已經有100多名原c級基地員工和同等數量的新招募學徒進入崗位,將部分裝置進入工作狀態。
當林炬抵達的時候,去年年末看到的荒地已經全然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廠房佔地5000畝、設施完備、還帶有兩條跑道的巨型航空航天製造基地。
就算是把合作高校能挖的人都弄過來幹活,目前b級基地的人手也達不到300,需要拼命擴張。
現在運轉起來的部分只有發動機實驗部的高空試車臺、一條總裝線和碳化矽晶片自動生產線,預計在下個月將25%以上的裝置機器開動起來。
林炬有一種蛇吞象吃不下的錯覺,因為只要將這個基地的全部生產力量發動,新遠二號這種重型運載火箭可以同時生產四枚,製造週期50天,平均不到半個月一枚。
按照廠內指示標找到巨大而先進的航空發動機試車臺,林炬發現這裡已然在進行工作了。
一臺小涵道比,一看就是xw-9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進氣口接在模擬高空高速氣流的風洞上,尾部的噴口收斂,噴出長長的藍色尾焰。
xw-9對比它的原用途wcr-9組合發動機的噴氣部分改動很小,所以在林炬從試驗檯看到的測試資料中,表現也完全符合預期。
為了適配高空高速環境,xw-9的涵道比只有驚人的0.29,連f22使用的f119發動機涵道比都在0.34左右。
即使是這樣的小涵道比,xw-9還是做到了加力狀態下最大可輸出14.4噸推力的程度,雖然在世界上不算最高,但這個小體積和適配高速的優勢是絕無僅有的。
當飛行器在28000米以上飛行時,推力不再是影響最大的因素,而是氣動阻力和稀薄的空氣導致發動機容易喘振、輸出動力下降乃至停車的風險。
xw-9最佳應用物件就是長時間飛高空高速的飛機,比如超音速客機、超音速轟炸機或者中型截擊機。
至於加大涵道比增強不加力推力的xw-10改動的地方就太多了,現在還在設計階段,等團隊熟悉了xw-9再說吧。
離開航空部,林炬繼續在基地裡轉起來,當到達跑道上的時候看到了停機坪上一排與建築很不和諧的東西:一排由輪式拖拉機、履帶式拖拉機、棉花聯合收割機、圓白菜收割機、玉米收割機等多種大型農用機械組成的隊伍整齊停放在停機坪上。
看到那裡有自家員工,林炬連忙驅車過去,詢問是怎麼回事。
“老闆,原來拖拉機廠升級改造前還積壓了不少農機和配件,後來就露天堆著沒人管,然後我們將這些農機修復,配件組裝起來湊齊了差不多十臺,那邊地方小就運過來了。”
“我們還要這些破爛幹什麼?你們是哪個部?”
林炬一頭霧水,結果一問這些居然是與新安一起搞xw151智慧駕駛系統的人,而他們看到農機竟然想順便做一做智慧農機。
別看拖拉機和汽車工作的場地天差地別,但做智慧無人化的農機比汽車簡單多了,最大的場地變化和基站問題都容易得多,算是一個不重要的分支。
或許是為了懷念從前,林炬還爬上去試了一輛輪式拖拉機,然後就抓著用火箭鈦合金邊角料加工的檔把和內飾一陣無語。
算了算了,有錢就任性造吧。
……
23日早上10點,進步號的第二次太空直播,第一次授課正式開播。
華國上一次太空授課是2013年的天宮一號任務,全國有8萬多所學校,近6000萬中小學生觀看,引起了巨大反響。
這次雖然也有很大反響,但並遠沒有6000萬學生的壯觀場面。
因為周瑞在講的是數學……線性代數。
昨天的直播是老少皆宜的太空小實驗,喝在空中漂浮的水球,觀察失重狀況下的旋轉陀螺,以及展示太空中剛破土的豆芽等。
有校園直播,但還是隻有與蜀川教育廳合作的大部分中小學合作,效果還是很不錯。
第二天的時候就是面向全部高校的網路直播了,周瑞本來想講老本行感測器的,結果昨天晚上聽說系裡線代掛了一大片,便決定以這種獨特的方式喚醒大家對數學的學習熱情。
地面中心表示無所謂,反正他們又不是國家航天局,航天員行動沒什麼條條框框。
於是在南機院以及眾多高校看到直播畫面後,就看到一臉慈祥的周瑞帶著三人組先完成自我介紹,然後鄧磊和趙曉文一起抓住一塊白板,撐在了周瑞後面。
周瑞拿起筆,寫下了“第一講”三個字: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的太空授課內容是:線性代數第一講,行列式。
行列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
“咳,咳咳咳!”
無數個電腦螢幕前,剛剛受過數學折磨的學子感覺呼吸驟停,眼前發黑。在開播前,所有人都覺得太空直播是有趣的,肯定會看到很多新奇的實驗和獨特的物理現象,結果內容就是:漂浮的高校老師橫著身子,講著線性代數的同時還要晃來晃去,不時在艙壁上撐一下?怎麼有種老電視機無訊號的圖示全屏遊蕩的感覺?雖然直播內容讓無數人聽了昏昏欲睡,但在太空授課的buff加持下缺很少願意不看,硬是看完了兩個小時一刻不停的線代直播課。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