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造拖拉機,你去造火箭?

第17章 商業化

這一筆交易一次就給林炬帶來了1億的流動資金,雖然不是一次到賬,但維持新遠宇航完全夠用。

不過如果是要進行載人航天專案就比較緊張了,即使透過系統支援省去了佔大頭的研發經費,但僅僅是材料和加工支出想必也不會少。

一個億肯定不夠,至少兩億。

說起來新遠宇航比其他所有火箭企業都有個極大的優勢:研發。

畢竟火箭不是汽車和飛機,能幾百幾千的大規模生產,一種火箭能發射10次就不算少了。

或許火箭的成本只有幾千萬,但要是把十幾億甚至幾十上百億的研發費用均攤下來,一次發射的費用就會急速上升到一個誇張水平。

阿美登月的土星五號就算如此,研發費用一攤,結果發現一枚火箭和航母一樣貴,這就是再財大氣粗也受不了。

要是其他航天企業知道這點錢就能搞航天,早就哭暈在廁所了。

而對於民營航天來說,掙錢當然是掙衛星發射的錢。

實際上2014年的世界,各國的私人航天公司基本都在發育階段,商業衛星發射的成本也是居高不下,直到老馬的獵鷹火箭成功回收後,才透過重複使用大大降低了成本。

這個時期的商業訂單很不少,絕對不愁掙不到錢。

林炬找到正在廠裡的系統工程師安德羅夫,先問他新遠一號改進的事。

既然唐偉天說能將運力改到1.6噸左右那一定是可行的,他也相信系統工程師有這個實力。

果然他只是一說,安德羅夫就已經掏出了電腦。

“新遠一號的設計我已經完全瞭解了,它的應用場景並不是近地軌道,而是有些像太陽同步軌道,不過也不準確,我已經做好了幾個改進方案。”

安德羅夫一共做了三個方案,一個是三級改型,能將近地軌道運力提升到1.65噸,而且成本基本保持不變。

第二個是二級構型,降低了些許成本,近地軌道運力1.4噸。

第三個改進了第三級火箭,主要目標是sso太陽同步軌道,可以打出700公斤的載荷。

而且他還幫助林炬估算了成本,新遠一號發射一次在1200萬到1900萬不等,成本極低,每公斤載荷只需要一萬元左右。

對外報價甚至可以壓到5000美元,這樣也是大有賺頭。

如果是國際行情,1噸左右的商業衛星現在報價差不多是2萬到3萬美元左右一公斤,一單利潤近乎十倍!只不過這種單子不好接,畢竟這麼重的衛星肯定都比較高階,搭載的八成有阿美生產的零件。

按照十年前阿美頒佈的法案,任何搭載阿美零件的火箭都不能由華國火箭發射,否則出了問題製造商就概不負責。

不過其他小公司或者院校的需求也是訂單啊,況且又不是不能拼單,衛星拼團發貨可比後來的拼夕夕早了好幾十年呢.“安德羅夫,把這些火箭的資料做的詳細些,我們要承接商業訂單!”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