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毅對招攬周泰之事十分看重,時而皺眉沉思,時而將簡牘展開,反覆觀看。
從裴寂反饋的情況來看,招攬周泰的難度很大。
自古明主招賢,必先察其境內,擢拔本土俊傑,以固根本,而後圖遠。此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也。
歷史上的孫策能將周泰輕易攬至麾下,正是緣於孫氏在九江郡非凡的影響力。
黃巾之亂時,孫堅以佐軍司馬一職參與平叛,他的第一支部曲就是從九江郡招募的淮、泗之兵。
孫堅死後,孫策、孫賁等孫氏子弟繼續在九江郡頻繁活動,使得孫氏一直在郡內保持著較高的聲望。
就連袁術攻略九江時,也要藉助孫氏在九江的影響力,來為其開疆拓土,甚至一度有將孫策任命為九江太守的想法。
而袁術日後反悔,將許諾給孫策的九江太守一職收回,恐怕也有擔心孫氏在九江坐大、不好控制的原因在裡面,此舉也成為袁術和孫策決裂的開端。
相比孫氏,嚴氏在九江的聲望和人脈就要差太多了,可以說是幾乎沒有。
絕大多數九江人,都只知孫策而不知嚴毅。
因此,在招攬周泰這件事上,嚴毅從一開始就處於絕對的劣勢。
他要費盡心思,才能爭取來一絲招攬的可能,而孫策什麼都不用做,周泰自己就會去投靠他。
兩者相比,真是令人無語。
嚴毅唯一倚仗的,就是他有一些前世記憶帶來的資訊優勢,可以讓他搶在孫策之前,先行招攬。
至於如何招攬,就有些頭疼了。
只是去一封書信,肯定是不行的。託人去請,又沒有合適的人選。
周宓雖然和周泰是同族,但她畢竟只是一介女流,和周泰也有多年沒來往了。
嚴毅左思右想,始終拿不定主意,該從何處著手招攬周泰,便去詢問周宓的意見:“我欲徵辟周泰為將,只是苦無良法,你有什麼建議嗎?”
周泰乃是周宓的族弟,若是受嚴毅徵辟為將,對周宓也是大有裨益之事。她凝眸深思了一會,輕聲道:“周泰和他母親感情極深,事母至孝。對朋友也是信義為先,護友如護己。少君若是能得周母相助,事情就成功七分了,再得其一二摯友之言,此事將水到渠成。”
嚴毅暫時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於是道:“你在府中也是無事,便替我想想如何打動周母之心。”
周宓輕輕嗯了一聲,望著他的臉龐道:“兩家往來頻繁,情誼方得深厚,妾身與周母本是親族,往年關係也頗融洽,不如讓妾身先遣幾個親厚的族人,回下蔡看看情況。”
嚴毅沉吟道:“運城距離下蔡有三百里路程,往來一趟耗時頗多。派去的人定要精挑細選,若能說動周母,我必不吝重賞。”
周宓點了點頭,不知想到了什麼,臉上忽然浮起一抹擔憂之色:“本來周玉最適合做這件事,只是好幾日沒看見他了,不知去了什麼地方。”
嚴毅對周玉不甚在意,微微皺眉,沉聲道:“周泰性剛烈,你這弟弟雖然擅長討婦人歡心,但其脾性與周泰南轅北轍,反為不美。周母機敏,在對待親子的前途問題上,必然萬分慎重。如今既已有親族之情為依託,還是遣忠厚之人過去,更容易獲取周泰母子信重。”
不得不說,男人和女人在看待問題的角度上,有時候是截然不同的。周宓想了一會,輕聲道:“少君言之有理,妾身知道該怎麼做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