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說沐浴齋戒之後,再登山拜佛。”
那唐僧聞言,更是連連拜謝,合掌道:“有勞大仙盛意,弟子感激不盡!”
旋即,取經四眾牽馬挑擔,遂大仙入的觀裡。
大仙則是命關內眾等人,俱是一一出來拜見唐僧等人,旋即讓小童看茶擺齋。
只說吃飽喝足之後,便是沐浴一番,諸般禮節準備齊備,明日好登靈山。
……
翌日清晨,取經眾等收拾齊備,而後在玉真觀大堂再見金頂大仙,眾等再次行禮感謝。
那大小隨笑道:“聖僧不必如此,此番得見聖僧,亦是大幸。”
唐僧此時則開口辭別道:“有勞大仙款待,靈山便在眼前,弟子卻不敢耽擱,只求連忙登山,入得聖地。”
那金頂大仙聞言,遂起身道:“如此,我送聖僧、大聖等,入靈山拜佛。”
行者聞言,笑著道:“不勞真人,我自是識得路。”
大仙搖了搖頭,笑著道:“大聖雲裡來霧裡去,怎知這山路該如何走?無需多言,我且送便是。”
見狀,悟空也不再多說,旋即隨著金頂大仙,自那玉真觀後門而出,踏足聖地。
只說那遠遠望去,有祥光五色,瑞靄千重,正是那靈山聖地,在外則是見不得哩。
那聖地之中,有一高峰,放大光明相,正是那靈鷲高峰,佛祖之聖境。
那金頂大仙指著那靈鷲峰,與唐僧介紹一番。
唐僧聞言,隔著遙遙山,便開始行跪拜禮。
那金頂大仙又指了指一條道路,言道:“沿著此路而去,一路不停,走到盡頭,便是靈鷲高峰。”
得知前路之後,唐僧再拜大仙。
旋即眾等這才踏上大道,一路而走。
只說半晌之後,眾等又停了下來。
乃因前路被一道活水所攔。
那活水滾浪飛流,約有八九里寬闊,只有一條光溜溜的獨木橫亙在此,以做個橋樑。
“這……這該如何得過?無有舟船,那獨木光溜難立,怎個走過?”
唐僧不知該如何是好,只是看向一旁的悟空。
悟空指了指旁邊那凌雲渡的牌子,卻道:“這獨木可走,且從此過來,如此方能脫變,成就正果哩。”
唐僧聞言,有些犯難。
那八戒和沙僧對視一眼,且八戒道:“吾等駕馭雲霧先過,師傅且慢行。”
悟空挑眉叱咄:“你這呆子,此地哪有你駕馭雲霧的份兒?”
“百尺竿頭最後一步,若是使了歪法兒,可就成不得正果哩。”
唐僧深吸一口氣,卻道:“我若淹死,汝等且繼續拜佛,將經文帶回東土大唐。”
言罷,便看那唐僧要登那獨木。
倏然間,便聽到遠遠有人聲響起,道:“聖僧、大聖,莫急莫慌。”
只說一個小船兒遠遠渡來,船上有一老人才撐著竿。
悟空一眼望去,便看出來了那老人的身份,此接引佛祖也,又稱南無寶幢光王佛。
“還好有渡船,如此可至靈山矣。”唐僧臉上浮現出喜意。
悟空笑道:“八戒、沙僧、小白龍,汝等是走這獨木而去,還是坐船?”
八戒沙僧聞言,俱是開口:“既是有船,自當坐船,這靈山聖水,不知有何等威能,若是落進去,可不一定能保性命。”
悟空只做個提點,見眾人這般說,自無多言。
片刻之後,那小船靠岸,四人一馬俱是上船。
只說這船也神奇,乃是個無底船,彷彿直接踩在了水面上,卻不跌落下去。
“出發咯!”
那老人喊了一聲號子,而後渡取經眾等過河。
只說小船臻至彼岸,取經眾等剛剛上岸,那唐僧便看到岸邊有一死屍。
“這……這靈山福地,竟真有人淹死。”
悟空聞言,搖了搖頭道:“師傅莫不覺得眼熟,那乃是你啊。”
八戒和沙僧也認出來了:“師傅已經褪去凡胎也。”
那撐船的則笑著道:“恭賀聖僧,脫離凡俗,真可謂今朝行滿方成佛,洗淨當年六六塵也。”
言罷,便見這擺渡老人和小船,俱是消失不見。
唐僧一驚,而後連忙詢問悟空:“徒弟啊,那老人,不知乃是哪位?”
“此接引佛祖也,乃助師傅成一個完滿之功。”悟空笑道。
唐僧恍惚,這就完滿了?
片刻後,唐僧回神,向著悟空三人躬身拜謝:“此番一路行來,有勞你等護持。尤其是悟空,為師心中愧疚難耐。”
悟空擺了擺手:“兩不相謝,彼此扶持罷了,且不消多言,上靈山拜佛去吧。”
“善!”唐僧雙手合十。
旋即,眾等再上路。
只說悟空在前方開道,唐僧緊隨其後,八戒牽馬,沙僧殿後,眾等齊心,一個個身輕體快,步上靈山。
遠望那靈山山頂,有雷音古剎矗立,頂摩霄漢中,根接須彌脈,天王殿上放霞光,護法堂前噴紫焰,果不愧是佛家聖地。
未曾入得雷音寺,只說殿外有眾等比丘僧尼等誦經作課,俱是人間往生而來的大法師。
唐僧得見諸般法師,習慣性的施禮拜見,卻驚得那眾等比丘僧、比丘尼連忙躲避,不敢受禮。
“師傅務虛拜了,這雷音寶剎上,唯有世尊佛老能受你禮節,且入雷音寺吧。”悟空拍了拍唐僧。
唐僧聞言,四人一馬踏入那雷音寶剎。
……
只說雷音寶剎中,大雄寶殿內。
蓮臺之上,如來佛老自是得見那取經眾等入寺,遂開金口,聚八大菩薩、四大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眾等盡皆兩行排列,而後才喚那取經等眾,入了大雄寶殿。
至此,取經眾等入了大雄寶殿。
即見諸般智慧圓光高懸,恍若諸般大日輝煌,這般祥瑞異象,遍佈古老大殿之內。
取經四人組見狀,連帶著白龍馬一同,盡皆叩行大禮,諸般禮節繁雜無比。
折騰一圈之後,唐僧最後跪在如來蓮座之下,雙手敬奉通關文牒:“弟子玄奘,奉大唐皇帝令,遠詣寶山,拜求佛音,以福澤眾生。”
“萬望我佛垂恩,早賜真經,弟子稽首稽首,再稽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