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春

第709章 隔河而治

李承志知道隴關難破,更知崔延伯存了死戰之心,但從未想過,竟如此艱難?

元欽寧願汧陽被淹成一座孤城,最後甚至一把火燒盡了糧草,也不願便宜達奚。

羊祉見李昭與宋世和炸開了汧河河口,欲水淹雍城。便一不做二不休,繞到上游,掘開了渭河河堤。

也就三五日,隴山以東,汧河以西,已被淹成澤國。

這固然斷了張敬之與達奚的退路,使張信義、李昭、張敬之、達奚成為四支孤軍。但未嘗不是斷了崔延伯的後路?

至此,雙方徹底陷入混戰。

好在李承志未慮勝,先慮敗,早做了安排。若非李豐聲東擊西,而後勢如破竹,李承志險些就功虧一簣,打道回府……

四月初十,李承志正式宣戰。自清水城出兵,進軍關隴道,直逼隴關。

同日,李亮自月氏縣出兵,進逼蕭關。

次日,達奚與張敬之從清水下水,近千艘明輪順渭水而下。

而此時的李豐,也已逼到了沃野城下。

元遙深謀遠慮,壕溝挖的夠深,護城河修的夠長,城牆也築的夠高,夠厚,火油更是備了許多。

但卻難不道李豐。

他以炮營開道,硬生生的用火藥炸出了一條路。

而後在雞鹿關兩裡外立陣,自此,元遙和奚康生的噩夢也開始了。

不論早晚,不論晝夜,城下叛軍的火炮不見半刻停歇。無數燃燒彈與開花彈落入關城之中。

因猝不及防,只第一日,城內與城上就被燒死、炸死了近萬兵卒。

迫於無奈,元遙只能讓少部兵卒留守於入甕城之中,其餘兵卒盡皆撤至關城與邊牆以東兩裡外。

如此,折損才稍稍降低了些。但相應的,守軍的軍心與士氣一日低過一日。竟時有半夜嘯營之事發生。

至此,無論是元遙還是奚康生皆知,但凡城破,便是他二人的大敗之日。

哪怕李豐就只兩三萬兵,而元遙與奚康生麾下兵力卻足有二十萬以上。

正當二人耳提面命,鼓舞軍心,誓與關城共存亡之時,李豐突然就放慢了節奏。

從第四日開始,除早中晚各放半個時辰之外,其餘時間竟再不聽城下炮響。

猜疑定然出了什麼變故,又磨不過奚康生奐求,元遙無奈答應從麗子園出兵,欲繞到邊牆以外一探虛實。

結果奚康生剛率五千輕騎出了邊牆,迎頭就捱了一頓炮。

原來到雞鹿關下後,李豐就已兵分兩路,一路守在雞鹿關外,一路直奔薄骨律。

薄骨律本就在河西,距武威又極近,雙方一旦開戰,必首當其衝。

是以去歲冬李豐撤兵後,明知城內空虛,至多千餘叛軍駐守,但元遙並未強攻。

而如今李豐先在雞鹿關外耀武揚威,之後又遣重兵駐守薄骨律,用腳趾頭也能猜出是何圖謀。

一為阻斷元遙南下之路,二則是伺機而動,自北往南進逼關中。

果不其然,又過了兩日,元遙便接到了涇州刺史楊鈞的急報:高平危矣。

而第三日,崔延伯求援的急報,也送豳州送到了雞鹿關。

元遙倒是想救,但如何來得及? 又過了五日,也就是四月廿九,奚康生剛糾齊大軍,備好糧草,準備從沃野啟程,涇州又送來了急報:高平已敗,叛軍長驅直入,高舉“豐”字旗直撲蕭關。

待奚康生率六萬步騎入關,已是十日之後……

四月廿八,李豐攻破高平。

五月初六,李亮與李豐前後夾擊攻克蕭關。右軍將軍刁整,衛尉少卿,兼左軍司馬元誘(中山王元英次子)兵敗被俘。斬殺守軍近三萬,俘四萬餘。

次日,李豐揮師北上,在洛水以東阻擊奚康生。同日,李亮入關,十日內連克朝那、祖居、涇原、涇陽等三縣一郡,大敗涇州刺史楊鈞。

五月十八,李亮敗隴東太守辛璞,克隴縣,進隴關。

五月廿一,皇甫讓與李亮前後夾擊,隴關破,崔廷伯死戰不退,跳城而亡。

次日,元欽燒了汧陽糧草,逃往華州。同日,羊祉棄守雍城,退走雍州(西安)。

三日後,奚康生聞訊退走,撤至邊牆以北,李豐趁勢進駐金明郡。

五月十七,西海數路大軍會師與安定,稍做休整,予五日後再次出兵。

至六月初十,征戰整整兩月,俘虜降卒十二萬餘,糧草無數。至此北至金明,南至秦嶺,東至咸陽,西抵敦煌,已盡歸西海。

若照著地圖看,李承志與元魏已平分天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