濾洋母蠆擺動著五對划水足,噴水推進系統全力運轉,推動著漂浮母巢已經增殖到近五米直徑的本體在水中緩緩前進。
濾洋母蠆的三對攝食附肢與漂浮母巢側邊向下垂著的羽毛狀結構共同濾著水面上層的浮游生物,工蠆用螯肢將自己固定在母巢向下垂著的濾食結構上,同時用複眼掃視下方。
這次,漂浮母巢在濾洋母蠆的推動下沿著淺海前進,尋找著可能存在的,能為新模板提供基因片段的物種。
奧陶紀時,岡瓦納大陸還未分裂,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而林易的目標,就在這漫長海岸線的一角,一處後世研究中發現了大量化石的所在。
根據後世研究,中奧陶紀流星事件中,除去那些因撞擊解體的小塊碎片散落在地球各處,隕石的主體同樣落入大氣層,最終撞擊在岡瓦納大陸東岸的一隅,也就是後世北美的一處。
後世,該位置被稱作迪克拉隕石坑,而研究表明,在當時,迪克拉隕石坑被海水灌滿,成為了與外界環境隔絕的沿海港灣。
迪克拉隕石坑的直徑約在5.6公里,而同樣根據後世研究,由於其環境相對封閉且有河流匯入,鹽度較低,不適合奧陶紀常見的各類生物生存。
因此,其中發現了大量迥異於時代,甚至可以說是形態空前絕後的生物化石。而這其中,就包括了林易的目標。
現在,林易在尋找的,就是迪克拉隕石坑的位置。多個漂浮母巢在濾洋母蠆的推動下沿著海岸線向著多個方向進發,沿路搜尋著其可能的位置。
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尋找後,林易有種感覺,自己大概是就要找到了-面前遊動的幾隻小型節肢類,外形與後世的蝦有些類似,是林易在其他海域從未見過的。
但與後世的蝦不同的是,它們的頭殼大且圓,包裹了整個前半身,如果林易沒記錯的話,它們應該是被稱作葉蝦的類群。
後世的葉蝦是微小的浮游動物,但在奧陶紀至泥盆紀,它們具有更高的多樣性,體型也更大。如此時,林易面前的這些就在幹著底棲生物經典的活兒-在海床的泥沙中撿垃圾吃。
如果他真的找對了地方,面前出現的就應該是一種名為溫妮莎豆莢蝦的葉蝦類。在後世的研究中,它們正是迪克拉隕石坑與溫妮莎頁岩一帶食物鏈最底層的存在。
想著,在林易的控制下,幾隻工蠆脫離漂浮母巢,張著螯肢遊向下方的葉蝦群-不管是不是目標,先撈兩隻提取一下基因序列總不虧。
但就在工蠆接近葉蝦群,張開螯肢準備捕獲一隻時,正在沉迷撿垃圾的蝦群突然四散開來,驚惶逃竄。
林易還未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只以為是工蠆的到來被它們發現,讓這些豆莢蝦逃竄。但下一秒,他卻發現了有些不對勁。
其他的工蠆用螯肢倒掛在母巢下垂的須狀結構上,用發達的複眼向下看去,讓林易發現了下方那隻工蠆背後的來著-一隻僅有十厘米多點,外形與葉蝦有些類似的小蟲。
但儘管身形相對工蠆十分渺小,它還是擺動著附肢,一頭創向面前的工蠆,即使工蠆已經反應過來,調轉身軀,揮舞著螯肢反殺向它,也絲毫不避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