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愛荷華顎的殘軀也被附近的工蠆回收,塞進母巢表面的孔洞中。不論如何,基因序列這種東西不能錯過。更何況是一個強大物種的基因序列。
漂浮母巢緩緩下降,工蠆群開始集中,專心與堅固的外骨骼對線起來。
五十槳戰船鱟的身軀有些過於龐大,無法直接塞進母巢表面的孔洞中吸收。
在林易的控制下,工蠆們揮舞著螯肢,對著五十槳戰船鱟的附肢關節處撕扯起來,儘可能的將關節的縫隙擴大,試圖將附肢整個扯下。
兵蠆也上前用鐮肢上的刃刺對著外骨骼間的縫隙撬了起來。
活體的殼子破不開,死的就好辦多了,兵蠆用鐮肢一點點擴大關節的縫隙,讓工蠆將螯肢伸進其中,撕扯著血肉終於將一根划水足整個扯下。
立即有工蠆在林易的控制下將這半截殘肢塞進母巢表面的孔洞之中,對其基因序列開始了吸收。
迪克拉隕石坑形成的內灣環境相對封閉,且有河流匯入,鹽度較低,不適合典型的奧陶紀海洋生物生存。
但目前看來,板足鱟類能適應這一環境,工蠆與兵蠆都並未出現什麼狀況,母巢更是完全不在乎這點環境問題,林易甚至懷疑,直接將母巢扔進淡水都不會有什麼事,更何況僅僅是有河流匯入的內灣。
對於林易來說,這片物種多樣性豐富的內灣是一片不錯的駐紮地點,他準備在這片海域增殖一些固著式母巢,將這裡作為一個穩定的根據地。
此時,工蠆與兵蠆們就在他的控制下四散開來,尋找著合適的地點。同時,漂浮母巢中,築巢工蠆也正在孵化,準備蛹化為固著式母巢。
由於苔蘚蟲等典型的奧陶紀造礁生物也無法在此生存,迪克拉隕石坑中沒有珊瑚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綠毛藻等藻類。
碧綠的藻浪間,成群的愛荷華顎穿梭著,捕食著那些星甲魚,葉蝦等底棲生物。口中交錯的七對牙形分子隨著口部的翕動在獵物身上開出猙獰的傷痕。
這一片似乎是一個相對富饒的水域,似乎是個不錯的地點。築巢工蠆在普通工蠆與兵蠆的拱衛下緩緩脫離漂浮母巢,向著海床游去。
控制著築巢工蠆將自己的身軀半埋進海床中,開始了向母巢的蛹化。較為柔軟的外骨骼很快被下方增生的組織撐得不成鱟形,海林檎簇群開始向外延展,過濾起水中的浮游生物。
待母巢的大體形狀完成,濾洋母蠆也在林易的控制下緩緩脫離漂浮母巢,擺動著五對划水足遊至新生的固著式母巢上方,開始產下營養卵。
隨後,四周的工蠆將這些營養卵紛紛拾起,塞進新生母巢表面的蜂巢狀孔洞中,供其增殖。
同時,比起苔蘚蟲等造礁生物組成的珊瑚礁,這些藻類也是不錯的營養物質來源,而工蠆們的螯肢切割撕扯起這些藻類來也十分順手。
雖然整個板足鱟類,哪怕撿垃圾吃的都吃不了素,但是母巢不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